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此诗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读唐人愁诗戏作五首》的第三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诗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
“天恐文人未尽才”意味着天帝担心文人尚未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式,表达了对文人未能充分展现才华的担忧。而“常教零落在蒿莱”则是指这种担忧往往导致文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和失意,如同被遗弃在荒凉无际的蒿莱之中。这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文人的命运与遭遇。
接下来两句,陆游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文人命运的感慨。“不为千载离骚计”可以理解为文人并不以追求屈原那样的高洁理想为己任,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现实的处世态度。这里的“离骚”指的是屈原的名篇《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抒情长诗。陆游认为文人不必执着于追求那种高洁的理想,而是应该适应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最后一句“屈子何由泽畔来”则是对前句的深化,它不仅表达了陆游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看法,也暗示了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陆游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文人自身命运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天恐文人未尽才”和“不为千载离骚计”这两大主题的展开,展现了陆游对于文人命运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文学家。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陆游的诗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