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古藤杖,夭矫蛟龙形。生于峭壁绝涧上,乃是会稽山阴之兰亭。
历吴入楚上巴硖,北游直看秦山青。夜飞或随暴雨去,旦归常带流漦腥。
与子扶携各老大,勿复狡狯夸神灵。愔愔从此常倚壁,听我夜诵黄庭经。
【注释】
- 古藤杖:藤制拐杖。
- 夭矫(yāo jué):形容藤蔓曲折盘旋向上生长的样子。
- 兰亭:会稽山阴县的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等四十一位书法家在会稽郡修书的地方。
- 吴入楚:从吴国到楚国。
- 巴硖(zhá):即三峡,长江三峡之一。
- 秦山:即终南山,在陕西。
- 流漦(xī yí)腥:指水流入江中,带着腥味。漦,水流出的样子。
- 子:你。
- 狡狯(jiǎo kuài):机巧、灵巧。
- 愔愔(yīn yīn):安静的样子。
- 倚壁:靠在墙壁上。
- 夜诵:晚上朗诵。
【译文】
我有一根古藤制作的拐杖,它的形状如同蛟龙一样弯曲盘旋。这根拐杖生长在峭壁上的绝涧之上,它就是那著名的兰亭。
我走过吴国到楚国,再翻过巴山峡口,向北游览直看终南山的青色山峰。夜晚它飞过暴雨,白天回来时常常沾满泥水和腥味。
你我携手同行已年岁增长,不要再耍弄机智炫耀神力了。我安静地靠在墙上,聆听你晚上诵读黄庭经的诗句。
【赏析】
《古藤杖歌》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共同欣赏并使用古藤杖的情景。诗中以“我有”开头,简洁明了地表明了诗人对古藤杖的喜爱和珍视。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古藤杖的形态和生长环境,通过“夭矫”、“生于峭壁”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藤杖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好友共同度过时光的快乐。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成为了他们珍贵的回忆。其中,“吴入楚”和“巴硖”两个地理名词的使用,不仅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视野,也体现了他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
诗人转向室内的场景。他静静地站在墙壁旁,聆听朋友吟咏黄庭经的声音。这个场景充满了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两人深厚的友情和默契。
整首诗以古藤杖为线索,将诗人的情感、经历和感悟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古藤杖的描述、对友情的抒发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才情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