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冬月雷,深藏九地底,寂默如寒灰。纷纷槁叶木尽脱,蠢蠢蛰户虫争坯。
坚冰积雪一朝尽,风摇天边斗柄回。雷声却擘九地出,殷殷似挟春俱来。
鱼龙振鳍熟睡醒,桃李一笑韶颜开。候耕老农喜欲舞,掀泥百草知谁催。
惟嗟妇女不解事,深屋掩耳藏婴孩。吾闻阴阳有常数,非时动静皆为菑。
无人为报阿香道,时来何至劳卿推。
【注释】
冬月:冬季。九地底:地下。寂默:静默。寒灰:寒冷的草木。槁叶:枯黄的叶子。蠢蠢:忙碌的样子。蛰户:冬眠的虫类。擘:裂开。殷殷:形容声音大。鱼龙:水族。振鳍:摆动鳍,像鱼一样游动。熟睡醒:苏醒。韶颜:美好的笑容。候耕老农:等待农时耕作的老农。掀泥:翻土。百草:各种草木。嗟:叹词。惟:只。妇女不解事:妇女不懂得这些道理。阿香道:指《阿香姑娘》的歌词。时来:时机到来。何至:何必至于。劳卿推:让你去推动。
【赏析】
此诗写冬雷之状。首二句写深藏地下的冬雷。后八句写春雷。前四句写雷声,后四句写雷声所引发的自然景象和人的反应。
冬雷之状,古人有咏之者。如唐刘长卿《听雪中竹枝歌》:“霜霰满空林,雷霆起地中。”宋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明李梦阳《登楼观雪》:“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清纳兰性德《浣溪沙·夜合花》:“一夜翦剪轻雷,寒声不起,春意已回。”此篇以“雷”为题,与上述诸作不同,盖取其“一声震得山河碎,天昏地暗鬼神哭”等语也。
首句点题。冬雷,乃冬月所闻,故云“君不见”。次句承上,言冬雷在九地之下,深藏不露,静默无声,犹如寒冬中的枯草。这两句是说冬雷潜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见所闻。以下六句写雷声之大,及其带来的自然景象和人的反应。
第三句“纷纷槁叶木尽脱”,谓冬雷过后,大地一片荒凉景象。第四句“蠢蠢蛰户虫争坯”,言蛰居的冬虫被雷声惊醒,忙碌起来。第五句“坚冰积雪一朝尽”,写雷声使大地上的冰冻融化。第六句“风摇天边斗柄回”,谓雷声使天空中的北斗七星转动起来。这六句是说雷声使大地变得温暖起来,使冬虫复苏,使冰冻融化,使北斗七星转动起来。
第七句“雷声却擘九地出”,写雷声从地下冲出,震耳欲聋。第八句“殷殷似挟春俱来”,写雷声如同春天的气息一般充满大地。这两句是说雷声从地下冲出,震动天地,仿佛春天的气息一样充满大地。
第九句“鱼龙振鳍熟睡醒”,谓水中生物受到雷声的刺激而醒来。第十句“桃李一笑韶颜开”,写桃花李花在春雷的照耀下绽放开来,笑颜如花。这两句是说雷声使水中生物醒来,使桃花李花绽放,使人感到喜悦。
第十一、十二句写农民对雷声的感受。他们听到雷声,喜形于色,准备耕作;他们看到泥土被翻动,知道春天来临。这两句是说农民们听到雷声,感到欢喜,准备开始耕作;他们看到泥土被翻动,知道春天已经来临。
第十三句“惟嗟妇女不解事”,谓妇女们不懂得这些道理。这是说只有妇女们不懂得这些道理。第十四句“深屋掩耳藏婴孩”,写妇女们在冬雷时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这两句是说妇女们不知道这些道理,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
第十五、十六句写诗人自己对雷声的看法。他说,雷声是阴阳变化的常数,并不是因为时机到了才会发生。他还说,如果有人告诉他阿香的歌,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启发,而不是让他去推动它。这两句是说诗人认为雷声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并不是由于时机到了才会发生;如果他能够理解这些道理,就不会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这首诗以“雷”为题,写了冬雷的声音和它所带来的景象以及人的反应。前六句写雷声之大和它所带来的景象;后八句写人们对雷声的感受和反应。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