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望西崦,数家斜照中。
柴荆昼亦闭,乃有太古风。
惨淡起炊烟,寂历下钓筒。
土瘦麦苗短,霜重桑枝空。
恐是种桃人,或有采芝翁。
何当宿楼上,月明照夜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根据各项的提示审读全诗,把具体的诗句代入到试题所给的意境中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最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运用的表达技巧。
此诗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一个诗人登城远眺西崦,见炊烟起、钓竿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向往古代淳朴宁静生活的情怀。
第一句“登城望西崦”,写登城眺望所见。西崦即西郊山,在长安城西南隅。首句点出时间是傍晚时分。诗人登上城楼,遥望着西郊山中的村庄,暮色苍茫,炊烟袅袅升起。“登城”二字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动作。
第二句“数家斜照中”,写村落的景象。夕阳映照着几家人的屋顶,炊烟升腾于斜阳之中,一派田园晚景。“数家”二字写出了村庄稀疏的特点。
第三句“柴荆昼亦闭”,写村中人家。白天,农人关闭柴门,不在村内活动。“昼亦闭”三字写出了农人勤劳朴实的生活。
第四句“乃有太古风”,写村中景象。太古是指远古时代。诗人登高远望,看到炊烟四起,渔翁垂钓,听到犬吠鸡鸣,感受到一种恬静的气氛,这是太古时代才有的景象。“太古风”,指太古时代的风气。这里以“太古”与“今”作对比,表达了对远古时代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乃”字用得十分巧妙,既写出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惊异,也表现了诗人对远古时代的羡慕。
第五至第八句“惨淡起炊烟”,“寂历下钓筒”,“土瘦麦苗短”,“霜重桑枝空”,都是描写田园晚景。前两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绘出一幅农家晚归时的情景图,后两句则由近及远地勾画出一片荒凉的田野景象。
第九句“恐是种桃人”,写诗人的猜测。诗人登高望远,发现那炊烟袅袅的人家,莫非是种桃的人?诗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是因为他看到了他们家门口的桃花树。
第十句“或有采芝翁”,写诗人的推测。那炊烟中或许还有采药的老翁,因为古人常说:采药老人,不避风雨,不畏寒暑,故称“采芝翁”。
第十一句“何当宿楼上”,写诗人的愿望。何时能够住到楼上去呢?这里的“宿楼上”并非实指住在楼上,而是想象着自己居住在山上的别墅之上,过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向往隐居的心情。
第十二句“月明照夜舂”,写诗人的想象。月光照在夜晚劳作的农民身上,使他们的身影投在地上,犹如春耕的犁头一般。“夜舂”一词形象地刻画出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这一联是想象之辞,但写得非常生动贴切,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最后一句“何当宿楼上,月明照夜舂”,是全诗的收束。诗人在想象自己能够居住在山上别墅上过上隐居生活的美好情景的同时,又设想着自己将来能够像农夫一样在月光之下辛勤劳动。这既是诗人理想生活的写照,又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态度。
【答案】
登城望西崦(登上城楼眺望西面的山岗)
登城望西崦(登上城楼眺望西面的山冈),数家斜照中。(夕阳照耀着几家房屋,炊烟袅袅升起)
柴荆昼亦闭(白天,农人关闭柴门),乃有太古风(才见炊烟四起,渔翁垂钓),惨淡起炊烟(天色阴沉而炊烟升起),寂历下钓筒(寂静地垂钓着),土瘦麦苗短(土地瘠薄,麦苗长得矮小)。
恐是种桃人(恐怕种桃人回来了),或有采芝翁(也许采药的老人回来了)。
何当宿楼上(什么时候才能住在楼顶之上),月明照夜舂(明亮的月光洒在夜晚里正在劳作的人的身上)。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诗人登高望野所见之景:夕阳照耀着几家房屋;炊烟袅袅升起;农人关闭柴门;渔翁垂钓;狗吠鸡鸣;一片田园晚景。前三句总写登城所见之景,第四句写村中人家的黄昏生活。五六句描写田园晚景,七八句则由近及远勾画一片荒凉的田野景象。第九、十句诗人登高望远,见到那炊烟袅袅的家庭,难道就是种桃人吗?诗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是因为他看到了他们家门口的桃花树。第十一、十二句诗人的推测:那炊烟中或许还有采药的老翁。第十三、十四句:我何时能够住在楼上呢?月光照在夜晚忙碌的农人和他们的耕作工具上,就像春天耕地的犁头一样。最后一联写诗人的希望和梦想,他幻想自己可以生活在山上的别墅上,过着清静舒适的生活,同时他也想像着自己能像农民一样,在月光下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