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热行万里,烦促讵可论。
泊船鄂州步,终日如炮燔。
摇扇腕欲脱,挥汗白雨翻。
推枕再三起,散发临前轩。
秋近更漏长,天旱星宿繁。
甘澍何时来,太息忧元元。
【诗句释义】
夜里炎热,我被热得走万里路都觉得烦闷,怎能说这种烦闷是可以忍受的。我在鄂州停船休息,整天像在燃烧,摇着扇子都感到手臂要脱臼似的,汗水湿透了衣服,就像下了一场大雨。枕席上推来推去好几次想睡,却只好散发临窗前。天气渐凉了,更漏声越来越长了,天上星宿也变得稠密起来。盼望着及时的甘雨到来,可是天旱无雨,百姓们又怎么生活啊!
【译文】
夜热,热得走十万里路也觉得烦闷,怎么能忍受?停船在鄂州休息,一天如同火烧一般,汗珠如雨般地往下落。多次摇动扇子想把手臂甩脱,但汗流浃背,无法摆脱。枕席上反复推拉好几遍,仍不能入睡,只好散发临窗口。秋气渐凉,夜漏更长,星星繁密。期盼着及时的雨露,但是天大旱无雨,老百姓又怎样活呢!(注: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五言律诗。)
【赏析】
此诗写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作者由江陵回长安途中,途经鄂州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炎热、烦闷的情景以及所到之处的艰苦环境,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全诗以“夜热”开篇,直入正题,点出时间、地点和气候特征。接着写在鄂州停船休息时,因热而苦不堪受的情形,用夸张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热的程度。“终日如炮燔”,比喻其热之极至;“挥汗白雨翻”,形容汗如雨下,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热的程度,把读者带入炎热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诗人写到自己在船上辗转难眠,只好打开窗户乘凉,最后终于在深夜中醒来,不得不披发临窗,可见炎热之程度。最后两句,写到了秋初时节,由于天气转凉,夜漏声逐渐变长,而天象也显得格外明亮,于是诗人不禁为天旱无雨而叹息,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形象生动逼真,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