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
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
空岩鸡晨号,峭壁丹夜暾。
巢居寄千仞,鸿荒想羲轩。
风雨蜕玉骨,难以俗意论。
丹梯不容蹑,修蔓亦畏扪。
溯滩进小艇,愧惊白鹭群。
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
宦游非本志,寄谢鹤与猿。
【注释】
少:年轻。封禅:在泰山上祭天,表示帝王接受上天的恩宠。武夷君:指武夷山。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到了晚年才游览这座山峰,它的壮丽景色和秀丽风光已不是年轻时所能想象的了。
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武夷山有36个奇峰,秋天晴天没有一丝云彩。
空岩鸡晨号,峭壁丹夜暾(tū):空寂的岩石上有公鸡啼叫,陡峭的悬崖上红色朝霞闪烁。
巢居寄千仞,鸿荒想羲(xī)轩:把巢穴建在千丈高的岩石上,想到古代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
风雨蜕玉骨,难以俗意论:在风雨中锻炼自己像脱去了外层的玉石一样,这是很难用世俗的眼光去评论的。
丹梯不容蹑,修蔓亦畏扪(mén):丹梯高耸入云,不敢攀爬;修长的藤蔓也让人害怕。
溯滩进小艇,愧惊白鹭群:溯流而上进入一个小木筏,惊动了许多白鹭。
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学习道教很晚,但培养自己的正气是不敢懈怠的。
宦游非本志,寄谢鹤与猿:出仕做官并非我的愿望,只好寄情于鹤和猿等飞禽了。
【赏析】
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时诗人六十五岁,任提举福建路茶盐公事司干办公事。诗人在武夷山住了一个多月,写了这组诗。
第一首“少读封禅书”,诗人说自己年轻时曾阅读过封禅书,以为武夷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后来才知它是一座神奇的名山。“秀杰非昔闻”,这里的“秀杰”指武夷山的美丽壮观,而这种美丽壮观并不是从年轻时期就看到的。
第二首“晚乃游斯山”,诗人说到了晚年才游览这座名山,这时他看到了它的壮丽景色和秀丽风光,感到非常高兴。“三十六奇峰”,指的是武夷山有36个奇特的山峰;“秋晴无纤云”,指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第三首“空岩鸡晨号”,描述了武夷山空寂的岩石中有公鸡啼叫的情景;“峭壁丹夜暾(tū)”,描绘了陡峭的悬崖上红色的朝阳。
第四首“巢居寄千仞”,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在千丈高的岩石上筑巢的人,想到了古代的圣人尧、舜。“鸿荒想羲轩”,这里的“鸿荒”指远古的时代,“羲轩”指古帝伏羲氏和神农氏。
第五首“风雨蜕玉骨”,诗人说在风雨中锤炼自己就像脱去了外面的玉石一样;第六句“难以俗意论”,意思是很难用世俗的眼光来评论这件事。
第七首“丹梯不容蹑”,形容武夷山的高峻险峻,连攀登的梯子都不敢轻易地踩上去。“修蔓亦畏扪”,“修蔓”是长出的枝叶,在这里用来形容山势之险峻。
第八首“溯滩进小艇”,诗人乘着一只小船逆流而上,来到了一个沙滩上停下来;第九句“愧惊白鹭群”,诗人惭愧地惊动了许多白鹭。
第九首“学道虽恨晚”,诗人说虽然学习道教很晚,但培养自己的正气是不敢懈怠的;第十句“养气敢不勤”,意思是要勤奋修养自己的精神。
第十一首“宦游非本志”,诗人说出仕做官不是自己的本意,只好寄情于鹤和猿这些飞禽了。最后两句“寄谢鹤与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仕途的厌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