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
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
书生白首故习在,颠倒简牍纷朱黄。
短檠虽复作老伴,目力眩晃不可常。
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挈喜欲狂。
兰膏潋滟支达旦,秋雨萧瑟输新凉。
讨论废忘正涂乙,遂欲尽发万卷藏。
所嗟衰病终难勉,非复当年下五行。

灯笼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

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

注释:

  1. 我年十六岁时去名望很高的学堂参加科举考试,灵芝被借来铺在僧人的禅房中供人休息,自己则睡在长廊下。
  2. 钟声响过之后,学子们纷纷赶路回家了,只有我还留在那里,因为还有两堂功课要完成。
  3. 灯笼就像薄薄的腊纸那样薄,它的颜色明亮,就像云母那样有光泽。
  4. 回到家乡后,我打算好好地学习,但时间却过得很快,就像一辆马车飞快地跑过去一样。
  5. 书生到了白头年纪,仍然喜欢学习,虽然颠倒了简牍,但是仍然忙碌不已。
  6. 蜡烛虽然短小,但它依然可以照亮我的书房,让我可以在那里安心地学习和研究。
  7. 秋天的夜晚,我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8. 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还是在写字,完全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9. 于是我决定把所有的书籍都拿出来,想要把它们全部读一遍。
  10. 可惜我已经年老力衰,身体不再像从前那样健康了,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勤奋学习了。
  11. 我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精力充沛的学者了,但我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艰辛历程。从他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到他年满六十岁,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他的一生都在为科举考试奔波,从未有过片刻的懈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勤奋学习了。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把所学的知识全都读完。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学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追求。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种无奈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