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馀。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
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锄,丁字不识称农夫。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
可怜秀才最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
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呜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可叹》,全诗共有四句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馀。
注释:你看那城里的小孩儿多么精明,他们能算好生意赚足钱。
赏析:这是第一句,诗人通过对比来突出书生们不如市井小民精明能干。这里的“计不疏”指的是他们的计划或策略不够周密,而“卖浆卖饼活有馀”则表示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小本生意赚取足够的钱财。

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
注释:夜晚回家无事可做,便召集朋友一起饮酒,常常醉倒在街头街尾。
赏析:这是第二句,诗人用“唤俦侣”和“醉倒”两个动作描绘了书生们在闲暇时的生活状态,他们喜欢聚在一起饮酒作乐,但这样的生活往往是没有节制的。

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锄,丁字不识称农夫。
注释:又怎么见得到田间劳作的人,连最基本的汉字都不认识,却被称为农民。
赏析:这是第三句,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书生们的不足。这里“垄头男子”指的是田野中的农民,“手把锄”则描述了他们辛勤耕作的样子,而“丁字不识称农夫”则反映了书生们缺乏实际劳动能力,只知道读书而不懂得运用知识于实践。

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
注释:虽然劳累,但忧虑不多,春秋两季祭祀时的聚会总是充满欢乐。
赏析:这是第四句,诗人用“筋力虽劳忧患少”来形容这些书生虽然辛苦劳作,但忧虑的事情很少,而“春秋社饮常欢娱”则描绘了他们在祭祀时的快乐场景。这里体现了书生们的无忧无虑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可怜秀才最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
注释:“可怜”意为可惜,“秀才”指读书人,“衣食囊中书”指的是他们一生靠读书获取功名,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赏析:这是第五句,诗人通过“可怜”一词表达了对书生们的惋惜之情。他们辛辛苦苦地读书,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实际上却是“囊中书”,即手中只有书籍而无实际的财富。

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
注释:“声名才出众毁集”意为声名已经显赫却遭遇失败,“中道不复能他图”指的是他们后来不再有其他的打算或追求。
赏析:这是第六句,诗人用“声名才出众毁集”来说明书生们虽然曾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例如遭遇失败、名声受损等)而无法继续前行。

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
注释:抱着书籍死在空荡荡的山谷里,你尽管被指责为愚蠢,但我仍然认为你是无辜的。
赏析:这是最后一句,诗人用“饿死在空谷”形容那些书生最终因为贫困而死,而“人虽可罪汝亦愚”则是对他们的责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他认为书生们的死并非完全是他们的错,而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鸣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
注释:啊!虽然可以责备你,但你也是愚蠢的。张衡难道就是贤良的侏儒吗?
赏析:这是最后的一句,诗人以“鸣呼”结尾,表示对书生们的感慨和思考。他既认为书生们的死是不幸的,也对他们抱有同情,同时对张衡进行了讽刺。这里的“曼倩”指的是张衡,他的才华横溢但有时显得过于自信,被视为一个贤良的侏儒(即普通人)。诗人以此来批评那些过于自负而忽视实际情况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