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住育王,拗折拄杖强到底。佛照住育王,挑得钵囊随诏起。
从来宗门话,只要句不死。说同说异庵外人,若是吾宗宁有此。
日日风雨今日晴,万里春光入帝城。传宣江上走中使,开堂座下罗公卿。
御香霭霭云共布,法音浩浩潮收声。报恩一句作么道,常遣山林见太平。
【注释】
送佛照光老赴径山:送,指送别。光老,即佛照,名照光,号佛照。径山,位于浙江省。大觉,指禅宗六祖惠能。
拗折拄杖强到底:用拄杖作比喻,形容大悟。
佛照住育王:佛照住在育王寺。
挑得钵囊随诏起:挑着钵囊跟随皇帝的诏书出发。
宗门话:佛教的话。
庵外人:指僧人。
吾宗:我自己的禅门。
日日风雨今日晴:天天有风雨,今天天气晴朗。
万里春光入帝城:万里之遥的春天景色进入京城。
传宣江上走中使,开堂座下罗公卿:传达皇帝的命令,江上传扬着,在座下接见了朝廷的使者、大臣等。
御香霭霭云共布,法音浩浩潮收声:皇帝赐给的香气浓重,像云一样布满整个天空;法音洪亮,如大潮一般淹没了声音。
报恩一句作么道:报答恩情的一句话怎么说?
常遣山林见太平:常常派遣到山林之中去,看到太平盛世。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大觉禅师与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僧佛照分别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送别为题,但内容却并不只是写送别的场面和气氛,而是通过送别来表现作者对大觉和光州的和尚佛照这两位禅宗高僧的崇敬之情。
首联“送佛照光老赴径山”,点明送佛照和尚赴径山,这是作者的本意。“光”就是《坛经》中提到的“慧能大师”法号“慧能”的光头和尚。“大觉”是惠能的法号,他俗家姓卢,广东人氏。惠能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受戒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后弘忍大师圆寂,弟子神会与惠能争夺衣钵,惠能在五祖处修行六年,未得真谛,后回到岭南,在韶州曲江弘忍门下参礼,被弘忍大师看破其非正宗所传,便将衣钵传给了神会。惠能回到岭南后,在韶州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面壁九年,终于大悟,成为六祖,创立了禅宗顿教法门。惠能后来被追谥为“大医禅师”。
第二联“大觉住育王,拗折拄杖强到底”,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觉住在育王寺,用一根拄杖撑住了自己的身体。这里用了“拗折”这个词语来形容大觉禅师在悟道后的身体变化。
第三联“佛照住育王,挑得钵囊随诏起”,“佛照”也是惠能的徒弟之一,他在韶州的时候曾经跟随惠能学习佛法。后来,惠能去世,佛照也离开了韶州,来到了浙江杭州天竺寺(今灵隐寺)。在这里,佛照继续修炼佛法,后来成为了一位有名的禅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佛照住在育王寺,挑着钵囊跟随皇帝的诏书出发。
第四联“从来宗门话,只要句不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直以来,禅宗的门徒们讨论的都是关于“不生不灭”的问题。但是,他们只关注这个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其中的实质内容。
第五联“说同说异庵外人,若是吾宗宁有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僧人都在争论不休,而我们这些真正的禅宗门徒则能够超越这一切,不为世俗所动。
第六联“日日风雨今日晴,万里春光入帝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无论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今天终于迎来了晴朗的日子;远方的春天景色也飞过了千山万水,来到了京城的上空。
第七联“传宣江上走中使,开堂座下罗公卿”,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已经传来,在座下接见了朝廷的使者、大臣等。
第八联“御香霭霭云共布,法音浩浩潮收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赐给的香气浓厚,像云一样布满整个天空;法音洪亮,如大潮一般淹没了声音。
第九联“报恩一句作么道,常遣山林见太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报答恩情的一句话怎么说?常常派遣到山林之中去,看到太平盛世。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含蓄,通过对大觉和光州的和尚佛照两人的不同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两位禅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禅宗顿教法门的特点——直指人心,一语道破生死轮回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