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庐土木涂金碧,四出徵求如羽檄。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
赋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愧七月周公诗。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
【译文】
僧庐用泥土涂抹金碧,四处征求如羽檄。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
赋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愧七月周公诗。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
【注释】
僧庐:指寺庙。
土木涂金碧:用泥土涂抹成金色。
征求:向人索要。羽檄:古代使者所持的文书,上面写有紧急军情,用急飞传递。
富商豪吏:富有的商人和官员。
弃金如瓦砾:把黄金抛弃掉就像扔掉砖头瓦块一样。
贫民妻子:穷苦人家的妻子儿女。
豆食:粗粮。
县庭:官府。
周公:周朝的开国重臣姬旦,此处泛指贤明的官吏。
流俗:指当时的世俗风气。
熟视:长期看到。
杰屋:宏伟的建筑。
周公诗:指《诗经·豳风·鸱鸮》。
流俗纷:指当时的世俗风气。
知此:知道这些道理。
熟视:长期看到。
此:指以上的道理。
无时:没有时候。
疲民:使民疲惫。
免饥死:免去饥饿而死。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的状况。全诗通过对比手法,从几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僧庐,后四句写官吏的横征暴敛;第二首诗前三句写官吏的横征暴敛,后两句写贫苦百姓的饥寒交迫;第三首诗前四句写官吏的横征暴敛,后两句写流俗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无知和麻木态度;第四首诗前四句写官吏的横征暴敛,后两句写流俗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无知和麻木态度;第五首诗前四句写官吏的横征暴敛,后两句写流俗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无知和麻木态度。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合理现象,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