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释耒起,远自东封前。
诗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
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每恐后生辈,或为利欲迁。
我少亦知学,蹭蹬及华颠。
讼过岂不力,寿非金石坚。
【注释】:
我家释耒起,远自东封前:我解下犁具起身。东封是指泰山,因泰山在东方,故称。释耒即耕田、种地,是农事。
诗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我坚守着以诗书为根本的学业和事业,已经蝉联二百年了。
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老一代的学者渐渐凋零,我时常感到忧心忡忡。
每恐后生辈,或为利欲迁:常常担心后辈们,可能会被利欲熏心而改变初衷。
我少亦知学,蹭蹬及华颠:我年少时也懂得学习,但最终一事无成,只能蹉跎至老年。
讼过岂不力,寿非金石坚:我努力争辩,但结果并不理想,寿命也不会象金石一样坚硬长久。
【赏析一】: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感伤和对未来生活的忧虑。首句“我家释耒起”,描绘了诗人开始新的生活状态,不再从事耕作,而是拿起了书本,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接下来的四句描述了诗人对于传统学问的坚守和传承,认为这种学问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能够流传百世。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却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老一代的学者渐渐凋零,诗人对此深感忧虑。
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又转向了对后辈们的担忧。他认为,如果后辈们不能保持初心,就会被利欲所迷惑,从而改变了原本的方向。这反映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担忧。
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观点:“讼过岂不力,寿非金石坚。”他认为,尽管他努力争辩,但结果并不会如他所愿,而且他的寿命也不会像金石一样坚韧不拔。这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赏析二】:
此诗是一组感慨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诗篇。首先,诗人以“释耒起”开篇,意指放下耕作工具,开始学习的过程,象征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接着,诗人通过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强调了坚持传统学问的重要性和持久性,认为这种学问能穿越时间的限制,成为后代学习的根基。
紧接着的诗句透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长老日零落”。这里的“长老”不仅指的是老人,也可能是指那些坚守传统学问的前辈学者。诗人用“零落”形容他们的逐渐减少,反映出一种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衰退。诗人因此深感忧虑:“念之心惕然”。
进入第三段,诗人将视线转向年轻一代,他们可能因为外界诱惑而放弃传统学问。这里,“每恐后生辈,或为利欲迁”表达了对后辈可能偏离正道的担忧。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告诫他们,不要轻易被利益所左右。
诗人反思了自己的一生:“我少亦知学”。虽然年轻时也曾努力学习,但最终“蹭蹬及华颠”。这里的“蹭蹬”意味着一生都在奔波劳累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就。而“华颠”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境遇,暗示了岁月不饶人的现实。
最后三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讼过岂不力”,“寿非金石坚”。他承认自己曾经努力抗争,但最终未能改变命运。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可能不会像金石那般坚硬长久。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揭示了整个时代的悲哀和无奈。
【赏析三】:
此诗共十首,每首皆以“岁暮感怀”为韵,抒发作者在不同年龄段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的“释耒”一词,源自古代农耕文化中农民放下农具休息的场景,象征着从繁忙的田间劳作中抽身,转向内心的修养和学识的学习。
首首诗篇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既有对于传统学问的坚守,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反思和总结,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我家释耒起》中,诗人以“释耒起”作为开篇,象征着他从繁忙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开始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强调了诗书作为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后辈的期望和担忧。
第二首诗“诗书守素业”则进一步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诗人通过“蝉联二百年”来表达自己学术传承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反映了对于传统学问价值的认可。
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在《长老日零落》中,他感叹老一辈学者的凋零,表达了对他们渐行渐远的惋惜和忧虑。而在《每恐后生辈》中,他更担心年轻一代可能会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忘记了追求学问的初衷。
在晚年的时候,诗人的心态更加复杂。《我少亦知学》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努力学习的情景,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一生未能有所成就。《讼过岂不力》则表达了自己曾经为了争取正义而努力抗争,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最后一首《寿非金石坚》则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命运观。诗人承认自己曾尽力而为,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他感到无奈和无力。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总结,诗歌传达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