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成孤峰,东蟠作幽谷。
中有十馀家,芦藩映茆屋。
土肥桑柘茂,雨饱麻豆熟。
比邻通有无,井税先期足。
烟中语相答,月下歌相续。
儿童不识字,未必非汝福。
【注释】
余:诗的作者自称。元次山:即元结,唐代文学家,曾作《元次山与瀼溪邻里诗意》。成孤峰:指群山中的一座孤独山峰。东蟠作幽谷:指群山之中形成的一片幽静的山谷。十馀家:指山谷中居住的十余户人家。芦藩映茆屋:指茅屋上长满了芦苇,周围环绕着茅屋。土肥桑柘茂:指土壤肥沃,桑树和柘树茂盛。雨饱麻豆熟:指雨水充足,庄稼长得好,蚕豆和麻子等农作物成熟了。比邻通有无:意思是说这十多户人家之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井税先期足:意思是说井水的费用先期缴纳完毕。烟中语相答:指在烟雾中相互应答。月下歌相续:指在月光下互相歌唱。儿童不识字:指这些孩子虽然还不会读书写字,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感到自卑,而是认为他们未必不是福气。未必非汝福:意思是说他们的孩子们将来也许会有出息的。此诗是诗人读了元次山的《与瀼溪邻里诗意》后,取其中的四句,各加以创作而成的。
【赏析】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四十字,每句七个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首联“北起成孤峰,东蟠作幽谷”两句写景,描绘出一个群山环抱、地势险峻、环境幽静的山村景象。其中“成孤峰”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而坚韧的形象;“东蟠”两字则生动地描绘出山谷的地理位置和形状。
颔联“中有十馀家,芦藩映茆屋”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村的生活环境。这里的“十馀家”指的是村落中居住的十余户人家,“芦藩映茆屋”则形象地描绘出了茅屋上的芦苇和周围环绕着茅屋的景象。
颈联“土肥桑柘茂,雨饱麻豆熟”两句则进一步描写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这里的“土肥桑柘茂”指的是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桑树和柘树,从而使这些树木茂盛起来;“雨饱麻豆熟”则是指雨水充足,使得农作物生长得非常好。
尾联“比邻通有无,井税先期足”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村庄的经济情况。这里的“比邻通有无”指的是村中的人相互帮助,互通有无;“井税先期足”则是指井水费用的缴纳也提前完成了。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村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山村的喜爱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