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卧北窗下,百事废不治。
脱粟与大布,衣食裁自支。
温饱岂不欲,违道予心悲。
地下见先人,所冀尚有辞。

【注释】

  1. 拟古:模仿古代的作品。四首:指作者有四首诗仿照《古诗十九首》,故称“拟古”,这是一首。
  2. 北窗下:指简陋的居所,北方寒冷,所以把窗户设为南北方向,以便于采光取暖。
  3. 百事废不治:指一切事情都搁置起来,不去理会。
  4. 脱粟与大布:粮食是脱壳后的米粒和粗麻布制成的衣物。
  5. 衣食裁自支:自己解决饮食穿衣的问题。
  6. 温饱:温饱是指吃穿暖和,生活过得去。
  7. 违道:违背了道德。
  8. 予心悲:我内心感到悲伤。
  9. 地下见先人:在死后去见祖先。
  10. 冀(ji)尚有辞:希望还能有解释的余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悲哀。他身处贫困的境地,却仍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愿为了物质利益而违背道德原则。然而,他的这种坚持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反而让他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悲伤。
    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坐卧北窗下,百事废不治。”诗人每天只能坐在窗前,无所事事地度过一天。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颓废、消极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悲哀。
    第三句“脱粟与大布,衣食裁自支”,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描写。诗人用“脱粟”和“大布”来形容自己的衣食来源。脱粟指的是去掉外壳后的米粒,大布则是指粗麻布制成的衣物。这些物品都是简单粗糙的,但足以满足诗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毅力,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人转向思考人生的意义:“温饱岂不欲?违道予心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深困惑。温饱和物质欲望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但在诗人看来,这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相反,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让他心生悲伤。
    最后一句“地下见先人,所冀尚有辞”,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还能有解释的余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视。他希望在死之前能够留下一些值得后人理解的话语,让后人对他的行为有所反思和认识。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守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深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