悽悽重悽悽,恻恻复恻恻。
我愧思旷傍,人谁子思侧。
兴邦在人材,岩穴当物色。
如何清庙器,老死山南北。
小儒虽微陋,一饭亦忧国。
岂无一得愚,欲献惧非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一句:

“悽悽重悽悽,恻恻复恻恻。”

  • 注释:形容心情沉重,悲伤到了极点。
  • 赏析:这句诗通过反复使用“凄”和“恻”,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助感。

第二句:

“我愧思旷傍,人谁子思侧。”

  • 注释:惭愧的是我在边疆,谁会在子上思考呢?
  •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反思,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第三句:

“兴邦在人材,岩穴当物色。”

  • 注释:国家的振兴在于人才,选拔人才就像选择美玉一样重要。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选才用才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的治国理念。

第四句:

“如何清庙器,老死山南北。”

  • 注释:如何能够像明堂里的器具一样清澈无瑕,却只能老死在山南山北?
  • 赏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第五句:

“小儒虽微陋,一饭亦忧国。”

  • 注释: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儒,也会为国事担忧。
  • 赏析:这句诗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即使地位卑微,也能为国家分忧。

第六句:

“岂无一得愚,欲献惧非职。”

  • 注释:难道没有一点微小的智慧吗?想要贡献自己的才智又害怕自己的职位不够。
  • 赏析:表达了诗人虽然有才能但担心自己不足以胜任职责的矛盾心理。

第七句:

整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遗憾和无奈:

  • 注释:为什么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呢?我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却担心自己的能力和职位不匹配。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对“清庙器”、“岩穴”等意象的运用,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