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十口传为古,春遇甲申常畏雨。
风来东北云行西,雨势已成那得御。
山阴泆湖二百岁,坐使膏腴成瘠卤。
陂塘遗迹今悉存,叹息当官谁可语。
甲申畏雨古亦然,湖之未废常丰年。
小人那知古来事,不怨豪家惟怨天。
【注释】
甲申:干支纪日之一,指代农历六月。乙未、丁巳、己未、辛未、壬午、癸未为“六甲”之末,故称“甲申”。
春遇:即“甲申年(六月)遇到”,即六月天多雨。
风来东北云行西:六月天气炎热,风从东北吹来,云向西方飘动。
那得御:如何抵御?御,抵御、抵挡。
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县东南的会稽山阴。邑:县。
泆(yì):水满溢出的样子。
瘠卤:肥沃的土地变成盐碱地,即荒芜、贫瘠。
陂塘:低洼的水坑或池塘。遗迹:古迹。
叹息当官谁可语:感叹当官的人,谁能理解这种心情?语,说话。
小人:地位低下的人。
古来事:指古人的事。
【赏析】
此诗以诗人在绍兴山阴一带任知县时目睹的一次特大雨情为创作背景而作。
诗中首先写“老农十口传为古”,“常畏雨”,说明当地有逢甲申年夏遇大水的历史传统,这是背景。接着写“风来东北云行西,雨势已成那得御”,写六月天热,风自东北吹来,云自西方飘去,大雨已至,无法抵挡,这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每当大旱之时,人们总是祈求老天爷降下甘霖,而一旦天公不作美,大雨如注,又常常是无力回天的无奈和悲哀。这是对当时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
后二句则宕开一笔:“山阴泆湖二百岁,坐使膏腴成瘠卤。”这里所说的“山阴”,指的是绍兴山阴地区;“泆湖”,指山阴地区曾经出现过的湖泊,也就是现在的东湖。“膏腴”(fù)肥沃的田地,“瘠卤”指贫瘠的土地。意思是说,绍兴山阴地区曾经是一个湖泊环绕的良田沃土,可是由于连年洪水泛滥,二百年来已经变成了一片贫瘠的土地。这一句既是对当地历史的概括,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当地人民生活状况的同情与关切。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写:“陂塘遗迹今悉存,叹息当官谁可语?”这里所说的“陂塘遗迹”,指的是过去人们所熟悉的那些水塘、水沟等排水设施,如今虽然还在,但是这些昔日的胜景早已荡然无存了。“叹息当官谁可语”的意思是说,我作为一县之长,对于这样的现状感到无可奈何,不知当官的人还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情呢?这是对当地官员的讽刺与批评。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写当地历史传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后半部分则是通过写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后半部分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盼。全诗语言平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诗中,通过对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传统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