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己酉冬,忽见十颁历。
衰残口两齿,困阨家四壁。
时看溪云生,饱听檐雨滴。
悠然度寒暑,何处著欣戚。
幽人岂知我,月夕闻吹笛。
何当五百岁,相与摩铜狄。
【译文】
我离开京城已经一年了,忽然又看到了十枚铜历。
我衰老残损的牙齿已掉光了,家境贫寒困顿,家徒四壁无余。
有时我看着溪边的云彩,时而听着檐下的雨滴。
我在悠然自得之中度过了寒暑,哪里还能有什么喜忧?
隐者哪知道我的处境,只在月明之夜听到他们吹奏笛子声。
什么时候才能像五百岁的人那样,和这些幽人一起摩挲着铜狄(一种古代乐器)?
【注释】
①斋中杂兴:斋室中的闲散之作。杂兴是唐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即诗人因见景生情、触事兴感而写的各种题材的小诗。
②去国:离开国都,这里指作者离开长安。己酉:天宝十四载。冬:季节名词,指冬季。颁历:颁发日历。
③衰残:衰败残缺。口两齿:指口中的两颗牙齿。口,同“齿”。
④困阨:困厄。家四壁:家中贫穷,四面墙壁都是空的。
⑤时看:不时地看。溪云:山间云雾。
⑥饱听:充分地聆听。檐雨滴:檐上雨水滴滴下落的声音。
⑦悠然度:悠然度过。寒暑:四季。
⑧幽人:隐居的人。岂知:岂料。我:诗人自称。
⑨何当:何时。五百岁:五百年。相与:一同。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隐士生活的诗,表现了一种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第二部分写自己目前生活贫困的现状;第三部分抒发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他安贫守志、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
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在离京一年后,又看见了十枚铜历,这不禁使诗人想起了自己当年曾官居宰相,现在却落得如此下场,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分。
后两句是说诗人现在已是年近五十,牙齿也掉光了,家境十分贫困,连房子都是四面透风,一贫如洗。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第三句是说诗人经常看到山间云雾缭绕,时时有风吹过,檐下滴滴答答地下雨。这样宁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满足,仿佛已经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
第四句则是说诗人虽然身处穷困之中,但仍然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忧愁和不安。这里的“悠然”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活到五百岁高龄,然后和那些隐居的人们一起享受清福和快乐。这里的“摩铜狄”,指的是弹奏琴瑟之类的音乐。通过这个动作,诗人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平淡、恬静和安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独特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