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为徒,事我盖有缘。
司晨与警夜,异类亦可怜。
舐糠啄遗粒,要使全其天。
人则当教诲,见善或能迁。
盛怒姑小忍,虽蒲岂非鞭。
事过我亦喜,陶然送流年。

【注释】:

人与人为徒,事我盖有缘: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是有缘分的。

司晨与警夜,异类亦可怜:司晨和警夜,虽然不同类别但都很可怜。

舐糠啄遗粒,要使全其天:吃糠啄残粒,希望保全性命。

人则当教诲,见善或能迁:人就应该被教育,如果见到善良的行为就能改变。

盛怒姑小忍,虽蒲岂非鞭:《论语》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居下流引为笑。”意思是,说话和颜悦色的人不一定就有仁义之心,居下位的反而容易被取笑,这里比喻那些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即使他们平时不言语,也容易受到攻击;“蒲”指蒲扇,这里比喻那些善于用权势压制别人的人。

事过我亦喜,陶然送流年:事情过后我也很高兴,像陶渊明一样享受这平静的生活,送走一年又一年的时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人间疾苦和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同时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独特理解。

【赏析】:

《感遇六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共有八首。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人与人为徒,事我盖有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是有缘分的。这种缘分可能来自于彼此之间的相识相知,也可能是基于共同的志向和理念。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既有亲情、友情、爱情,也有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人们相互交往的基础。

中间两句,“司晨与警夜,异类亦可怜”,进一步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好场景。司晨和警夜都是勤劳的象征,它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守护着人们的安全和安宁。而那些异于常人的行为,虽然令人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后两句,“舐糠啄遗粒,要使全其天”,表达了诗人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这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生活困苦,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支持。诗人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接下来的四句诗,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认为人们应该被教育引导,学会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见善则迁”。同时,他也提醒那些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即使他们在平时不言语,也容易受到攻击。这是因为他们的威权和地位使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满。因此,他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纷争。

最后两句,“盛怒姑小忍,虽蒲岂非鞭”,表达了诗人对于忍耐和宽容的态度。他认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易发怒或激动。即使有些人会利用自己的权势来压迫或攻击他人,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化解矛盾、消除误会,还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向往。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大地永葆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当人类能够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认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容易变得暴躁易怒、缺乏耐心和宽容。因此,在与人相处时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冲动和愤怒。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