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居三山,同里数十人。
尊酒相劳苦,言辞亦谆谆。
去来四十年,皆成冢中尘。
子孙虽或存,败屋卖作薪。
此亦何罪哉,不过坐一贫。
我幸未至此,亦复拙谋身。
无饭可哺汝,触目成悲辛。
【注释】
我:代词,指作者自己。三山:泛指名山、仙境。同里数十人:指作者的同乡朋友。尊酒:指美酒佳饮。劳苦:指辛勤劳作。谆谆:诚恳的样子。四十年:指作者离开家乡的时间。皆成冢中尘:都已化为尘土。败屋:破旧的房子。卖作薪:用来当柴火卖。此亦何罪哉:这是有什么罪呢?不过坐一贫:不过是因贫穷而受到责难。拙谋身:拙劣地谋生求得生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故乡和旧游之地的回忆与感慨,表现了诗人在贫困中的愁苦与悲愤。全篇以“贫”字为中心意象贯穿其中,从生活艰辛到归隐山林再到回归现实,反映了诗人从富贵到贫困再到归隐的心理历程。
第一句写诗人初离家乡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官时的勤奋努力,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失败。
第三四句写诗人离开家乡后的四十年间的经历,都已成尘埃,无法挽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现在的无奈与悲哀。
第五句写诗人的子孙虽然存在,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却非常艰难,需要卖掉破旧的房子来换取生计。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子孙后代的担忧和忧虑。
第六句写诗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责难,是因为贫穷而导致的。这一句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愧疚感和自责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庆幸没有遭受如此境遇,但也深感谋生之不易。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庆幸之情,也体现了他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贫”这一中心意象的反复咏叹,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