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亦何用于世哉,圣人之言如造化,巍巍地辟而天开。
渊源虞唐至周孔,黄河万里昆仑来。天不使诸儒为战国血,又不使六艺为亡秦灰。
豁如盲瞽见皦日,快若聋聩闻春雷。插空泰华起突兀,垂天云汉森昭回。
奈何后世独不省,顾舍夷路趋邛郲。不知开眼蹈覆辙,乃欲归罪车轮摧。
福有基,祸有胎,一朝产祸吁可哀。
【注释】
- “读书杂言”: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杂言是杂言诗歌的意思,指诗歌的体裁和形式不拘一格,不受拘束。
- “书亦何用于世哉”:这是一句反问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书籍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疑问。
- “圣人之言如造化”:这里的“圣人之言”是指古代圣贤们的言论或著作,“如造化”是指这些言论或著作如同大自然的造化一般,具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
- “巍巍地辟而天开”:这句话形容圣人的言论或著作具有伟大的力量,能够开创天地,开启新的世界。
- “渊源虞唐至周孔”:这里的“渊源”指的是来源,“虞唐”是指中国古代的两个朝代,“周孔”是指孔子和周公旦两个古代的圣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的言论或著作源自于虞唐时期,并延续至周孔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 “黄河万里昆仑来”:这句话描绘了从黄河到昆仑山的广阔地域,象征着圣人的言论或著作的影响范围之广、传播之远。
- “天不使诸儒为战国血”:这句话表示,天上不会让那些儒家学者陷入战国纷争之中,成为争斗的牺牲品,暗指儒家学者应当避开战国时期的动乱和纷争。
- “六艺为亡秦灰”:这句话表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灭亡的秦国中失去了其价值,暗示儒家学者应该远离秦国这样的乱世。
- “豁如盲瞽见皦日”:这句话用“豁如盲瞽”比喻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见皦日”则形容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明亮的太阳。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没有见识的人来说,圣人的言论就像明亮的太阳一样,能够照亮他们的心路。
- “快若聋聩闻春雷”:这句话用“快若聋聩”比喻那些耳聋的人,“闻春雷”则形容他们能够听到春雷的声音。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耳聋的人来说,圣人的言论就像春天的雷声一样,能够唤醒他们的心灵。
- “插空泰华起突兀”:这句话用“插空”形容圣人的言论或著作在众多事物中突出而出,“泰华”指华山,“起突兀”则形容华山陡峭、险峻的特点。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圣人的言论或著作能够在众多的事物中突出而出,就像华山那样的险峻、高耸入云。
- “垂天云汉森昭回”:这句话用“垂天”来形容圣人的言论或著作高远、深远,如同天河般垂下;“云汉”指天河,“森昭回”则形容天河中的星星繁多、灿烂。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圣人的言论或著作高远、深远,如同天河般垂下,其中星星繁多、灿烂。
- “奈何后世独不省”:这是一个反诘句,表示为什么后世的人们不能理解圣人的言论或著作呢?
- “顾舍夷路趋邛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人只顾着走一条平坦的路去追求名利、地位,却忘记了真正的智慧、真理往往隐藏在崎岖的道路上。
- “不知开眼蹈覆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人不知道如何睁大眼睛看清事情的真相,而是陷入了错误的道路、陷入了困境。
- “乃欲归罪车轮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世人犯下错误时,总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美圣人的言论或著作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圣人的言论或著作的评价,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和社会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