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性无蛾眉,腐肠无旨酒。
斋居亦得疾,果无第一手。
才不如嵇康,疏懒则过之。
虽有绝交书,不作幽愤诗。
【注释】
伐性:损害本性。嵇康与山巨源(山涛字巨源)为友,嵇康曾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与之绝交,此处“伐”指“绝交”。
腐肠:形容饮食过饱,伤及消化系统。
斋居: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
果:确实。
才不如:才能不如。
绝交书:即《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在信中指责山涛不守君臣大义而同司马氏相结,并表示要与山涛绝交。
幽愤诗:即《幽愤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司马昭专权乱政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因受司马昭的笼络而写的一首辞官诗。全诗十句,每句都是用反语写自己的心情和遭遇,表面上是说“我”没有才华,比不上古人,实际上是表达自己不愿做官、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决态度。
诗的首句“伐性无蛾眉”,是说“我”不想修容打扮来取悦人,这是第一层意思。“伐”是砍伐,比喻破坏,引申为“毁”,就是不要修饰打扮的意思;“蛾眉”,古代美女的一种代称,这里借指美丽的女子。第二句“腐肠无旨酒”,是说“我”不想沉湎于醇酒美餐之中,这是第二层意思。“腐肠”,指喝得醉醺醺,伤了身体;“旨酒”,指好酒。第三句“斋居亦得疾”,是说“我”虽然过着清静的生活,但仍然生病了,这是第三层意思。这句中的“斋居”,指隐居的生活;“亦”,也;“亦得疾”,意思是“我也病了”。第四句“果无第一手”,是说“我”既然已经病了,当然就没有当官的手迹,这是第四层意思。“果”,果真;“无”是虚词,表示强调,这里是肯定的语气;“第一手”,指当官的手迹或权力。第五句“才不如嵇康”,是说“我”的才能不如嵇康,这是第五层意思。“才”,才能,才干;“不如”是不及、不如之意。第六句“疏懒则过之”,是说“我”的疏懒胜过嵇康,这是第六层意思。第七句“虽有绝交书”,是说“我”虽然没有和山涛绝交,但这封书信表明了“我”的志向,这是第七层意思。第八句“不作幽愤诗”,是说“我”不会写《幽愤诗》,这是第八层意思。第九句最后一句“此盖其小失耳”,是说“我”只是小错误而已,这是第九层意思。第十句“此固其宜忌者欤”,是说这是“我”应该警惕的,这是第十层意思。
都用了反语,表面的意思是说“我”的才学不高,不如古人,实际上则是表达自己不愿做官、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决态度。这种表现手法,是古今诗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它的特点是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