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郭五里馀,气象忽异色。
蛟龙尝此蟠,潭水至今黑。
变化验莫穷,白昼起霹雳。
山形抱江来,怪石莫倾侧。
有寺出其间,户牖立丹壁。
微云垂鉴中,彩色画不得。
小阁才数弓,吐纳半江碧。
日光涵游鱼,到底如不隔。
老竹风萧萧,长根擘青石。
送声寄哀弦,往往动魂魄。
载酒同遨游,逢奇得搜索。
形体相与忘,山林信吾适。
乃知人世间,舍此固怵迫。

【注】

①山郭:即山城。五里余:五里多。

②气象:山城的气势。忽异色:色彩突然变化。

③蛟龙: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龙,此处指潭水。蟠:盘旋、盘绕。

④白昼起霹雳:白天闪电雷鸣。

⑤山形抱江来:山体环抱着江水而来。怪石莫倾侧:奇岩怪石不要倾斜。

⑥丹壁:红漆的墙壁。

⑦微云垂鉴中:微云低垂在水面上。

⑧画不得:画不出来。

⑨小阁才数弓:小阁楼只有几弓(一弓约等于十步)长。吐纳:呼吸。半江碧:江中有一半是碧绿的。

⑩涵游鱼:映照水中的游鱼。不隔:仿佛隔着什么。

⑪老竹:枯黄的竹子。风萧萧:风吹的声音。

⑫送声寄哀弦:声音好像把悲哀的情感送到远方去。动魂魄:感动人的内心。

⑬载酒同遨游:带着酒一起游乐。逢奇得搜索:遇见奇特的事情而得到乐趣。

⑭形体相与忘:忘却自己的形体。山林信吾适:相信自己真的进入了大自然之中。

⑮舍此固怵迫:舍弃这里,当然很着急。

【赏析】

本诗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的佳作。诗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雷潭一带的山水景色,使读者如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其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

全诗共分四段。首段写雷潭之近,山城之险。第二段写雷潭之远,山水之奇。第三段写雷潭之深,水光之色。第四段写雷潭之美,人之乐。每段都从不同角度对雷潭进行了描绘,层层展开,逐步深入。

首段“山郭五里馀,气象忽异色”,写雷潭近在咫尺。山城五里之外,山势雄伟,气势不凡;近处却气象一新,色彩奇异。这两句看似突兀,实际上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山城虽近,但山势雄浑,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雷潭虽然近在眼前,却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使人忘记了自己身在山城之中。这种对比突出了雷潭给人带来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第二段“蛟龙尝此蟠,潭水至今黑”,写雷潭之远。传说这里曾是一条神龙栖息的地方,后来神龙化成龙而去,留下了这条深渊。由于神龙的传说,使得雷潭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深渊中的潭水因长期受到神龙的影响,水质也变得漆黑如墨,令人叹为观止。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雷潭的深远之处,更让人对神龙的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段“变化验莫穷,白昼起霹雳”,写雷潭之深。雷潭的水非常深邃,变化无穷无尽。有时会出现电闪雷鸣的景象,仿佛白昼间也有雷电交加。这两句既写出了雷潭的深度,又表现了雷潭中的自然景观给人带来的震撼感。同时,也暗示了雷潭中蕴藏的神秘力量,让人对其充满敬畏之情。

第四段“山形抱江来,怪石莫倾侧”,写雷潭之奇。山体环抱着江水而来,奇形怪状的岩石层出不穷。这些岩石千姿百态,有的像剑刺青天,有的像猛虎咆哮,让人惊叹不已。这两句既写出了雷潭的奇特之处,又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五段“有寺出其间,户牖立丹壁”,写寺庙的出现。在这雷潭之中,竟然出现了一座寺院,而且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窗户外面是红色的墙壁,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这几句既表现了雷潭中的宁静与和谐,又为接下来的游览活动做了铺垫。

第六段“微云垂鉴中,彩色画不得”,写云雾的降临。当微云低垂在水面上时,整个雷潭都被笼罩在一片神秘的雾气之中。这时,任何色彩似乎都无法画出,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它的魅力。这两句既写出了雷潭中的云雾缭绕,又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第七段“小阁才数弓,吐纳半江碧”,写小阁楼的出现。这座小阁楼只有几弓长,但它的存在让整个雷潭显得更加迷人。当小阁楼打开时,可以看见江面一半被绿色覆盖,另一半则呈现出湛蓝之色。这两句既写出了小阁楼的特点,又展示了雷潭中的美丽景色。

第八段“日光涵游鱼,到底如不隔”,写日光照耀下的游鱼。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鱼儿在阳光照耀下自由自在地游动。它们似乎与天空、大地融为一体,仿佛没有距离一般。这两句既表现了游鱼的自由与欢快,又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第九段“老竹风萧萧,长根擘青石”,写老竹林和青石。这些老树和青石板共同构成了雷潭周围的环境。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青石板上的苔藓也随风摇曳。这些细节既表现了雷潭周围环境的静谧与优美,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十段“送声寄哀弦,往往动魂魄”,写音乐的传递。在这里,人们常常听到一些哀伤的音乐,这些音乐似乎穿越了山谷传来,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这两句既表现了音乐的魅力,又展示了大自然与人类情感的交融。

第十一段“载酒同遨游,逢奇得搜索”,写与朋友共饮畅游的乐趣。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喝酒畅谈,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当遇到奇特的事情时,还可以进行探索和发现。这两句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第十二段“形体相与忘,山林信吾适”,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在这里,人们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和名字,只感受到了山林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这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让人们感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描绘了雷潭及其周围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篇,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