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扶藜杖过南津,野寺长桥发兴新。
暂就清溪照须鬓,不妨翠雾湿衣巾。
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
朝暮有程常卒卒,向因携酒上嶙峋。

【注释】

过普宁寺:经过普宁寺。普宁寺,在今河南南阳西,为唐代所建的著名寺院。南津:指普宁寺南面渡口,即今南阳西南方之水运要津。野寺:指普宁寺是野寺。长桥:指普宁寺前有石桥一座很长。发兴新:兴致勃勃地兴起。清溪:指普宁寺前清溪小河。照:这里指映。须鬓:指人的两鬓,泛指老年人的头发。翠雾:指山间的云雾。湿衣巾:指山间云雾沾湿了衣衫。

山萦细栈疑无路:指山峦环绕着寺庙的小路好像看不到尽头一样。树络崩崖不压人:指寺庙周围的树木缠绕着崩塌的山崖,但并不压迫人。朝暮有程常卒卒:早晨傍晚经常匆忙地赶路。向因携酒上嶙峋:因为携带酒壶登上了岩石嶙峋的山峰。嶙峋,指奇险不平的石头。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赴任途中。首联写诗人拄着藜杖,来到普宁寺前。“偶”字写出了诗人的偶然之意;“扶”字则表现了诗人拄藜杖行动的情态。“过南津”表明诗人是从南边来的。“长桥”“新”字说明长桥和诗人的心情都显得新鲜而兴奋。颔联写诗人在小溪边照见自己满头白发、胡须斑白,于是把酒临风,悠然自得,心情十分舒畅。颈联描写诗人登山时看到的景象。“山萦”两句说山路弯弯曲曲,好像看不到尽头,“树络”两句说山中的树木缠绕着山崖,但却并不压人。尾联写诗人在日出日落之时,总是急于赶路,所以常常感到有些疲倦。“向因”两句说因为这样,我常常带着美酒登上岩石嶙峋的山峰。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所见所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