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市上僦楼居,闲里身心尽自如。
十日雨声春对酒,一窗镫影夜观书。
茶经未展愁先醒,药录才看病已除。
所欠短檐晴景好,拆桐花月共扶疏。
【译文】
长安城里租了小楼居住,在闲适中身心完全自在。
十日春雨,我对着酒赏春景,一窗灯火映照,夜观书卷。
茶经未展已感春意,药录才开就见病除。
所欠的是短檐下的晴光美,拆桐花月下,共扶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市上租了小楼居住时写的。
第一句“长安市上僦楼居”,点明题旨,即诗人租得一间小楼,居住在长安城中。长安,古称京师,为唐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诗人选择住在长安,是因为这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生活丰富,便于创作。同时,这里也是诗人的诗友王维等人的聚居地,便于与他们交往。
第二句“闲里身心尽自如”,表达了诗人在长安市上租得小楼居后的心情。这里的“闲”字,既指生活环境的悠闲舒适,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宁静。诗人在长安市上租得小楼居后,感到身心完全自在,无拘无束。这种心情,既得益于长安市上的繁荣昌盛,也得益于诗人自身的才华横溢。
第三、四句“十日春雨对秋酒,一窗灯火夜观书”,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市上租得小楼居时的日常生活。诗人每日清晨便打开窗户,观赏窗外的春雨;傍晚时分,则与友人一同举杯赏春,饮酒作乐。夜晚,则在灯烛的映照下,阅读各种书籍,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种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诗意和雅致。
第五、六句“茶经未展愁先醒,药录才开病已除”,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长安市上租得小楼居后,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的感受。他发现,每当自己翻开《茶经》准备品尝茶香时,心中却首先涌起一股愁绪;而每当拿起《药录》准备为自己治病时,却发现疾病竟然已经消散。这种反差,使得诗人深感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第七、八句“所欠短檐晴景好,拆桐花月共扶疏”,则是对前四句的进一步升华。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他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庭院,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他希望能够有一颗独立的心,不为世事所累,不被世俗所困。他渴望能够像折桐花一样,将美好的时光留住;他期待能够与月亮相伴,共同享受生活的惬意与安宁。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市上租得小楼居后的生活情景,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