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官来簿录时,未曾吹彻玉参差。
旁人不忍听鹦鹉,犹向金笼唤太师。
以下是对《吴山绝句》的逐句释义:
- 拂晓官来簿录时:描绘了一位官员在清晨时分开始处理文书工作的场景。”拂晓”指的是天刚破晓的时刻,而”官来簿录时”则形象地表达了官员开始忙碌工作的情景。这里的”簿录”通常指的是官方的文件或记录,反映了官场的严谨和规范。
- 未曾吹彻玉参差: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未被处理的文件比作散落在空中的玉石,形象地描绘了文件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状态。”未吹彻”暗示着文件之多,如同无法吹透的浓雾,”玉参差”则形容这些文件如同玉石般参差不齐,难以整理。
- 旁人不忍听鹦鹉: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鹦鹉的叫声与其他声音的不协调。”旁人不忍听”表达了周围人因鹦鹉的叫声而产生的不适感,而”犹向金笼唤太师”则进一步描绘了鹦鹉被关在笼子中发出的声音,仿佛在呼唤什么重要的人物。这里的”太师”是对高官的尊称,暗示了鹦鹉所处环境的尊贵和它发出的叫声的不和谐。
- 犹向金笼唤太师:这句诗继续沿用了前一句的比喻手法,将鹦鹉的叫声与笼子中的高贵身份联系起来。”犹向金笼”强调了鹦鹉所处的环境是豪华且封闭的,而”唤太师”则直接点明了鹦鹉的行为——它在模仿高贵人士的举止。这里的”太师”再次体现了鹦鹉行为与其所处环境的不匹配,以及鹦鹉对自由的渴望。
- 赏析:整首诗通过对清晨官府工作的描绘,以及对鹦鹉叫声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官员们忙碌于文书工作,而鹦鹉则被困在金笼中发出刺耳的叫声。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官场的严肃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公现象的不满。
《吴山绝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