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路何方尽,西归兴未劳。
河流经陕狭,山色入秦高。
返照明秋垒,孤村接暮涛。
还如丁令至,故里满蓬蒿。

【注释】

阮路:指代归途,即归家之路。何方:何处。西归:指返回家乡。兴未劳:兴致未尽。

陕狭:陕州,今陕西大荔一带。高:高远。

明秋垒:秋天的傍晚,垒是军营,这里指戍卒所居之地。孤村:孤独的村庄。暮涛:黄昏时分的江流。蓬蒿:野草。

丁令: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被贬到渭北丁原县(今陕西大荔一带)当县尉,后因事谪守彭泽(今江西鄱阳湖边),终以“诗狂”著称。

【译文】

归途上,我哪里能走到尽头?

西归,我的兴致还未消减。

经过陕州狭窄的道路,只见远处山色入秦川高远。

回望戍卒营垒在秋天的黄昏里,孤村落落,与江流相伴。

归来如同杜甫当年那样,故里已是满目蓬蒿。

【赏析】

这首五律写于作者被贬之后归途中,表现了他归途的感慨、乡愁和思亲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作品。

开头两句,诗人由“再归秦川”而想到“阮路何方尽”,这是由于他这次被贬官谪职,离开长安已有多年,现在又回到了长安附近,因此才产生了这种遐想。“西归兴未劳”,说明他的心情并不轻松愉快,而是忧心忡忡。

三、四句描写的是旅途中所见景物,诗人从眼前的自然景观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到前途渺茫,壮志难酬。“河流经陕狭”、“山色入秦高”,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陕州至秦川的自然风光图。陕州地近潼关,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当时政治上的敏感地区之一;而秦川则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中心地带之一,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发达,是历代帝王建都的理想地方。诗人站在这样一条古道上行走,不禁感叹于历史的变迁,感慨万千,于是发出这样的感慨:“返照明秋垒,孤村接暮涛。”

这里的“照”字用得极妙,既点出了夕阳映照着军营的景象,又暗含了夕阳映照着诗人内心的情绪;而“孤村接暮涛”则写出了夜幕降临时,那寂静的山谷中传来的阵阵波浪声,更衬托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凄凉。

最后二句是诗人对这次贬官的原因的反思和感慨。“还如丁令至,故里满蓬蒿”。在这里,诗人把贬官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当年的一些过失,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之情。“故里满蓬蒿”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蓬蒿”在这里既是实指又是虚指,既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的故乡,也可以理解为他的家乡。而“满”字则表明故乡已经荒芜破败,令人不忍目睹。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归途中所见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其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失意文人在逆境中的孤独、苦闷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