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水常时急,蛮山是处高。
户输无翠羽,溪瘴有黄茅。
游子归乡国,斯人滞冗曹。
临分那忍别,风里鬓萧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及赏析:
岭水常时急,蛮山是处高。
- “岭水”指的是山间的水流,“常时急”表明这里的水流通常都很湍急。“蛮山”则是指南方的山区,地势较高。
户输无翠羽,溪瘴有黄茅。
- “户输”可能是指民间的贸易活动,“无翠羽”表示没有珍贵的鸟羽可输,可能是因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养鸟。“溪瘴”则是指南方山区特有的湿热气候,“有黄茅”可能是说这种环境使得当地生长的茅草呈黄色。
游子归乡国,斯人滞冗曹。
- “游子”指的是外出的人,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归乡国”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斯人”可能是指那些滞留在官府中、无法返回家乡的人。“滞冗曹”指的是官职繁重,无法脱身。
临分那忍别,风里鬓萧骚。
- “临分”可能是指即将分别的时刻。“那忍别”表示不忍心分离。“风里鬓萧骚”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风吹动着头发,使鬓发凌乱不整。
这首诗的译文是:
山间的水流通常都湍急,南方的山区地势普遍较高。
民间贸易中没有珍稀的飞禽羽毛,南方山区潮湿多瘴气。
外出的游子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滞留在官府中的人们不能脱身。
即将分别时怎能忍心离开,风吹动着头发使鬓发凌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