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凌寒色,来宜此地蟠。
解衣轻盾日,假盖得秦官。
香宿风微堕,青留雨未干。
通宵岩侧梦,根窍手藏丹。
【题解】
这是一首描绘方竹杖、松根枕与山中景致的诗。诗人以“方竹杖”、“松根枕”自喻,借咏物抒怀,寄寓着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厌恶的感情。
【注释】
①郁郁:繁茂貌。
②凌寒色:指竹子在严寒中挺拔不屈的风姿。
③来宜:适宜。
④轻: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脱去”。盾:盾牌,古代战士的一种护身武器。
⑤假盖:假造的伞。秦官:秦始皇时所建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皇帝专制制度,设立中央集权机构,地方分郡县,置三公九卿,设御史大夫等职,并规定了官吏的品级。
⑥风微堕:指风雨将至。
⑦青:指松叶。
⑧手藏丹:指梦中手执仙丹。
【译文】
竹子挺拔而生机勃勃,适合在这里盘根错节生长。脱去衣帽,日上山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白天在山崖下休息,晚上则梦见自己手执仙丹。
【赏析】
此诗为五律二首,写山中景致。前四句以“竹”为主,写竹的坚韧,写竹的秀美;中间四句以“枕”为主,写枕的舒适,写枕的神奇;最后四句以“梦”为主,写梦的奇异,写梦的境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境清幽,韵味悠长。
前四句先写竹子,再写枕,然后写梦,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诗人以“竹”为主语,以“枕”为宾语,构成一个主宾关系的句子。从句式上看,这两句话又构成了两个并列的主谓宾结构。这种句子结构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句式。
第一联“郁郁凌寒色,来宜此地蟠。”描写方竹杖、松根枕,突出其坚韧不屈的特点,表达了对隐居之地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第二句“来宜”二字点明了竹杖与枕物的质地和特点,也暗示了它们的来源。第三句进一步描写竹杖与枕物的生长环境,既表现了它们的生长状态,又表现出作者对这些生长环境的熟悉与喜爱。第四句则直接写出了竹杖与枕物的形状特征。整联诗句通过描写竹杖与枕物的形象特征,展现了它们的美丽与坚韧并存的品质。第五句“解衣轻盾日,假盖得秦官。”继续描述竹杖与枕物的特点,同时引入了“秦官”这一意象。秦官是指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官员体系。这里的“得秦官”可以理解为得到了像秦朝一样的权力与地位。第六句“香宿风微堕,青留雨未干。”描写的是夜间的情景,其中“香宿”一词形容夜晚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而“青留雨未干”则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第七句“通宵岩侧梦,根窍手藏丹。”则是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了一个关于竹杖与枕物的梦境。梦中的手似乎能触及到竹杖与枕物的内部,甚至能够从中取出神奇的丹药。这个梦境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写竹杖与枕物的形象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通过对竹杖与枕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无论是竹杖还是枕物,都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