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鼓招言事蔑闻,昧时自鬻更纷纷。
胸中著许堤防策,不救危身肯济君。
【注释】
- 谏鼓招(zhāo)言:古代在宫殿里,为使臣子进谏而设置的大鼓。招,招引。言:说,进谏。
- 昧时自鬻(yù):昧于时宜,指不明时势而卖力。鬻,卖。
- 著(zhuó):有,存。堤防策:即“堤防之谋”,比喻治国安民的良策,与“救时之方”相对,都是当时人们所重视的。
- 不救危身肯济君:不能解救自己危难的人,怎么肯去拯救君王呢?肯,岂肯。济,帮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上那些明哲保身者的一种讽刺。韩非是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的权威。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他的言论也颇能引起统治者的共鸣。但是,韩非的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只看到法家的严刑酷法可以治世,却忽视了人民生活的困苦和人民的反抗。诗中的“谏鼓招言事蔑闻,昧时自鬻更纷纷”便是针对这种现象而发的。
首句写谏鼓响了,但无人来谏;次句写当权的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的行为令人愤慨。第三句写这些大臣虽然表面上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却是自私自利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这些人如果能够真正为国家考虑的话,就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去拯救国家的危难。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担忧。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韩非那样有远大的目光和胸怀,既要有为国家和民族着想的责任感,也要有勇于担当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