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将幽事当功名,唯欠能诗竹里僧。
径写此篇为疏引,庵成来往岂无凭。
【注解】
甲辰:宋神宗熙宁七年。仲冬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元衡:苏轼,时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右谏议大夫。张武子:张琥,字武子。
【译文】
每将幽静的事务比作功名事业,只缺少能写诗的竹里僧人。
径自写这首诗作为疏文引,建造了庵堂往来难道没有凭据?
【赏析】
此诗题下原注:“与元公同赋”。元公即元衡。此诗是作者在神宗熙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因元衡携诗来访而写下的酬答之作。诗人在酬答中,首先以幽居之乐来比拟仕途之荣,然后才写到自己“唯欠能诗”的不足。这两句诗,看似平实无奇,却有深意存乎其间:诗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闲情逸致,是因为他的心境并不平静,他渴望着出仕做官,渴望着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颔联两句,诗人用“幽事”与“功名”相对照,把“幽事”比喻成可以与“功名”相媲美的事业,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向往之情。然而,“唯欠能诗”却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诗人有着满腹的才华,但却没有机会得到发挥的机会,只能像竹里的僧人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无奈的情绪,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酸楚。
颈联两句,诗人通过“径写此篇”“庵成来往岂无凭”这样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和期待。在他看来,既然已经有了庵堂的住所,那么来往于其间,便不再需要借助任何的工具或者凭证,因为那已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还流露出他对出仕做官的强烈愿望。
此诗通过对幽居生活与官场生涯的对比,以及对个人才能与现实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思想冲突。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歌既有着深厚的内涵,又充满了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