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授之柄,引己出其下。
张公仁且英,节义无与程。
但初无睢阳,此功将安成。
顾岂沮大节,而下张公名。
意欲觉后来,知人为贤明。

睢阳双忠庙诗

开门授之柄,引己出其下。

张公仁且英,节义无与程。

但初无睢阳,此功将安成。

顾岂沮大节,而下张公名。

意欲觉后来,知人为贤明。

释义: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张巡和许远两位英雄的赞美之情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读和赏析:

  1. 开门授之柄,引己出其下。
    注释:
    开门:比喻敞开胸怀,愿意接受别人的教导和帮助。
    授之柄:即“授予之柄”,指给予机会或者权力。
    引己出其下:意思是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下,谦虚谨慎。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张巡和许远两位英雄的崇敬之情。他们不仅勇敢地抵抗外敌,而且能够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不断进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借鉴。
  2. 张公仁且英,节义无与程。
    注释:
    张公:指张巡,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忠臣的代表。
    仁且英:形容张巡既有仁心又有英勇,品德高尚。
    节义:指节操和气节,这里指的是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立场和崇高气节。
    无与程:意为无人能及,形容张巡的节操和气节非常高。
    赏析:
    这句话是对张巡的赞扬,他不仅忠诚勇敢,而且在面对敌人时始终保持着高尚的道德和气节,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他的这种品质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标准。
  3. 但初无睢阳,此功将安成?
    注释:
    但初无睢阳:这里的“但”是转折的意思,表示虽然之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睢阳:指的是唐朝时期安禄山叛乱时发生的睢阳城保卫战。
    此功将安成?:问句中的“此功”指的是这次战斗的胜利,而“安成”则表示胜利后的结果。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表达了对战争结果的思考和担忧。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心。
  4. 顾岂沮大节,而下张公名?
    注释:
    顾岂沮大节:表示即使面对困难也不会动摇自己的气节。
    沮:同“屈”,屈服,这里是指动摇、丧失意志。
    大节: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而下张公名:意思是不要因为个人的成就而贬低张公的名声。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张巡的尊敬和赞扬。他认为张巡是一个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的人,他的名声应该被人们所记住并传承下去。同时,这也是对那些在逆境中坚持自己信念的人的鼓励和支持。
  5. 意欲觉后来,知人为贤明。
    注释:
    意欲觉后来:意为想要启发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道理。
    觉后来:即“觉醒后来者”,意味着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知人为贤明: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明智的,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和处理问题。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教育和启发的重视。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启发才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