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儿时见一斑,朅来老病倦跻攀。
诸峰拔地上云雨,万壑出泉鸣佩环。
图牒未闻从古有,鬼神定自破天悭。
道人笑我杀风景,不办淹留半日闲。
【注释】
雁荡山:浙江温州境内的一座山。灵岩寺:在雁荡山北麓,为晋朝著名佛教寺庙之一。壁画:指雁荡山的山水画。“书”:题写。“诸峰拔地”二句:描绘雁荡山的奇峰异石。诸峰,即众多山峰。拔地,形容山峰耸入云霄。云雨,这里比喻云雾缭绕。万壑(hè),指山谷深幽处,壑,沟谷。泉鸣佩环,形容水声如佩环相击。图牒,泛指图画或书籍。未闻,未曾听说过。破悭(qiān),打破吝啬鬼的悭吝。道人,对僧人的尊称。笑我杀风景,意思是说画中景色优美宜人,我却因老病而懒于攀登。淹留,逗留。半日闲,半天的时间。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诗人自叹年迈体衰,无力登山观景,故以画代行,题画于雁荡山灵岩寺壁。诗中虽不直接描写雁荡山之奇丽,却借画中景致抒发了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首联“画里儿时见一斑”,诗人回忆幼时在雁荡山游览的情景,那时他只看到山中的一小部分风景,但已觉得非常美。这里用“儿时”二字,表明这是少年时代的记忆和印象,充满了童趣和天真烂漫。
颔联“朅来老病倦跻攀”,则转入现实,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多病而无心登山的无奈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这里的“朅来”二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颈联“诸峰拔地上云雨,万壑出泉鸣佩环”,则是对画中美景的生动描绘。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山峰比作拔地而起的巨人,把云雨想象成从山峰上飘洒而下的水珠,使画面更加神奇瑰丽。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泉水的声音比作佩环相击的声音,使整个画面更具音乐性和动感。
尾联“图牒未闻从古有,鬼神定自破天悭”。这两句是对画中美景的进一步赞美和肯定。诗人认为,这幅画中的风景之美,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它突破了天地的局限,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通过对雁荡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现实中的不便和无法实现的愿望,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