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
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
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
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
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
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
【注释】
田蕳杂歌:指《田家词》,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的一组描写农民辛苦生活的诗。
大麦:一种农作物,生长在温带地区。
刺水:指小麦的茎秆。由于小麦在生长期间吸收了大量的水分,所以茎秆上长满了像针一样的刺状物。
山边老农:指那些生活在山区农村的老农民。
涔涔:形容雨下的样子,多而细密。
秋田不收粒:指因为去年七月份的大雨,使得今年的庄稼没有收成。
并日举家才食粥:指因为稻米价格昂贵,只有每天吃稀饭才能填饱肚子。
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小儿子饿了,就跑到地里的田草(即田蕳)前哭泣;大儿子虽然身体瘦弱,但仍然拿起锄头去耕地。
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天气晴朗时,可以开始耕种已经收割过的田地了,而且正是插秧的好季节,不需要再种植水稻。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困苦的诗歌。作者通过描绘农民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苦劳动,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全诗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展现了农民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情景,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首句“大麦半枯自浮沉”,描述了大麦成熟后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暗示了农民丰收后的无奈和悲伤。接着,“小麦刺水铺绿针”描绘了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它给农民带来的负担。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农民们在丰收季节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四句“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描绘了老农民们对即将到来的收获满怀期待,但又面临着可能颗粒无收的风险。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能选择外出寻找食物。这里的“放声哭”不仅体现了农民的无奈,也反映了他们的悲愤和绝望。
第五六句“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回顾了去年的不幸遭遇,进一步加剧了农民们的困境。这句诗通过具体的时间、天气和作物状态,展现了农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和挣扎。
第七八句“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则揭示了当前农民面临的更严峻的经济压力。米价高昂使得农民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只能依靠稀粥度日。这句诗不仅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困境,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最后一句“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则展现了农民家庭中不同成员的不同命运。小儿子饥饿难耐,只能在田间地头的田草前哭泣;而大儿子虽然身体瘦弱,却仍然坚持劳作。这两个场景相互映衬,展现了农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苦难与希望的农民形象,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及其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关注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