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昏古岸断人迹,天黑孤城闭水关。
灯火樽前初拥膝,风云淮上欲移山。
避人鱼鸟那足怪,吹浪蛟龙不自闲。
便使乘桴亦何事,沧波岁晚合知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

夜泊泗上阻风雨

雨昏古岸断人迹,天黑孤城闭水关。

灯火樽前初拥膝,风云淮上欲移山。避人鱼鸟那足怪,吹浪蛟龙不自闲。便使乘桴亦何事,沧波岁晚合知还。

译文:

夜泊于泗水之滨,因风雨受阻,只好在江畔小船上过夜。只见雨后,古旧的岸边,人迹断绝,一片荒凉;天色已暗,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紧闭城门,与外界隔绝。在这黑暗中,一盏灯前,你我相对而坐,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有我们两个人还在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灯火樽前初拥膝”)。放眼望去,只见风云变幻,淮水之上,波浪翻滚,似乎有一只大鱼正在努力地游动着,试图把山头掀起来(“吹浪蛟龙不自闲”。)这是何等壮观啊!可又有何奇怪?因为这里的人早已习以常情,见怪不怪了。(“避人鱼鸟那足怪,吹浪蛟龙不自闲”)。如果让我乘船远行,我也不过是个过客,何必在乎(“便使乘桴亦何事”)?况且,岁月蹉跎,人生苦短,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到时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性的作品,写作者夜泊泗上的所见所感。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雨昏古岸断人迹,天黑孤城闭水关。”雨后的黄昏里,古老的河岸上,行人已经绝迹了;天黑下来之后,孤零零的城池紧闭着关门。两句写景,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人用“断人迹”“闭水关”两个动词,写出了当时泗水之滨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孤身一人,无亲无友,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

颔联写舟中情景:“灯火樽前初拥膝,风云淮上欲移山。”在昏暗的灯光下,诗人与友人围坐在桌前,彼此依偎在一起,仿佛整个世界都已静止。然而,风云变幻的淮水之上,巨浪翻滚着,仿佛有什么东西正试图将山头掀翻一般。这里的“初拥膝”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他与友人共度良宵,却又被这突如其来的风雨打断,不得不面对孤独与困顿。这一句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又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之感。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的感慨:“避人鱼鸟那足怪,吹浪蛟龙不自闲。”诗人认为,既然人们可以躲避危险,那么自己也应该这样做。更何况,这里还有一条大鱼在努力地游泳着,似乎要将山头掀翻。这里的“避人鱼鸟”指的是避开那些可能带来危险的人和东西,诗人用“那足怪”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接受现实的态度;而“吹浪蛟龙不自闲”,则比喻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之中,却并不感到烦恼或不安。这一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与那些能够安然度过困境的人进行了对比,从而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尾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便使乘桴亦何事,沧波岁晚合知还。”即使我现在乘船远行也没什么关系,毕竟岁月如潮水般流逝,终将会有人归来。这里的“乘桴”,指的是撑船渡河的工具,诗人用它来象征人生的旅程。尾联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既然我无法改变现状,那就接受它吧。同时,他也相信,岁月会带走一切痕迹,最终会有人回来的。这一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轮回和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描写夜晚在泗水之滨的小船上过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他将自己的遭遇与那些能够安然度过困难的人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他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岁月终会带走一切痕迹,终将有人回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