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尘怀痛洗煎,虚舟不系任回沿。
寸心若变有如日,万事不忧终在天。
莫为饥寒弃南亩,须知穮蓘有丰年。
桃符侲子喧闾巷,又向江城十岁捐。

【注释】

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长句:指诗人因疾病移居家乡。成五:杜甫的《岁暮》诗“南枝才解春,初叶新成叶”。五,指一年中的五个月。

老去尘怀痛洗煎:老来心志不坚,如被尘土玷污的心肠。

虚舟不系任回沿:比喻自己像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小船一样,随波逐流,没有牵挂,任凭风向顺逆。

寸心若变有如日:比喻自己的心境,像太阳一样光明。

莫为饥寒弃南亩:不要让饥饿寒冷而放弃种田。

穮蓘:收割庄稼。有丰年:丰收。

桃符侲子喧闾巷:指家家户户都贴有桃木制的神人或儿童形象的装饰物,热闹非凡。

又向江城十岁捐:指诗人又到江边送别友人十年后归来的人。捐,赠别之词。

赏析: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冬,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诗人此时因病退居东都,心情抑郁,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以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自己的处境。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一首反映战乱期间人民疾苦的忧国忧民之作。

起联“老去尘怀痛洗煎,虚舟不系任回沿。”两句,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他晚年的感慨。“老去”二字,写出了诗人已至暮年;“尘怀”,即尘俗之心。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老年,心中仍存着一些尘世杂念,如同被尘埃玷污的船一样,难以洗涤干净。“痛洗”和“回沿”相呼应,表明诗人对这种世俗杂念已经痛下决心要加以清除。“虚舟不系任回沿”,意思是:像一只无拘无束、可以任意漂流的小船,任凭风向顺逆,我不去牵挂什么。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明了自己对世俗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的超脱态度。

颔联“寸心若变有如日,万事不忧终在天。”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化无常的看法。“寸心若变”,意思是说,只要我的心境不变,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但只要我的心始终不变,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这里,诗人以日喻己,表现了他对自己心境的坚定自信,也表现出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泰然处之的态度。

颈联“莫为饥寒弃南亩,须知穮蓘有丰年。”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信念。“莫为”二字,既是对友人的劝勉语,也是对自己的告诫语。“饥寒”,是指生活上的困难;“南亩”,即田间地头;“穮蓘”,即收割庄稼。这两句的意思是:请不要因为生活上的困难而放弃勤劳耕种,要知道只要辛勤劳动就会有丰硕的收获。诗人以农夫的口吻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而放弃劳作,只有勤劳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尾联“桃符侲子喧闾巷,又向江城十岁捐。”两句,诗人以民间习俗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桃符侲子”,是指门上挂的桃木人面像和童子像,用它们来辟邪驱鬼;“喧”,形容其声音嘈杂喧闹;“闾巷”,指街巷里弄;“又向江城”,指的是诗人又一次从江边送别朋友回家。这两句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挂上了桃木人面像和童子像;街上巷里的人们欢声笑语,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一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动荡不安局面的不满和对社会安定繁荣的渴望,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