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
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注释:
-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九月末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吹了起来。
- 遂:于是。
- 安置火炉有感:因为风很大,所以把火炉搬了进去取暖。
- 有感:有所感触。
- 二首:两首诗。
- 风声:指秋风的声音。
- 林端:树林的尽头处。
- 遽(jù): 急迫、急促。
- 顿:立刻的意思。
- 霜天十月寒: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好像到了冬天一样。
- 三伏炎蒸不可过:指夏天的酷热不能忍受。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个时期,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 北风栗烈亦何难:北风凛冽,寒冷刺骨,但也没什么可怕的。
- 人情何待常从缓: 人的情感不应该总是随着时间而改变。
- 天令难移古不刊:自然规律和节气是不能改变的,就像古代的经典不会被废除一样。
- 布裘毡履在:穿着布衣、皮衣,脚踩毡子做的鞋。
- 雪深高卧更安闲:大雪封山,只能躺在床上休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九月末大风之夜,因为风大将火炉搬到屋内取暖,写下的作品。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一句“风声一夜下林端”描绘了秋末冬初,风势强劲的景象。第二句“遽作霜天十月寒”则进一步渲染了当时的寒冷天气。第三句“三伏炎蒸不可过”表明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无法抵挡这股寒风。第四句“北风栗烈亦何难”表达了作者对于严寒的接受态度,认为即使是凛冽的北风也不足为惧。
接下来两句“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抒发了作者对于人性和天道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性情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则是无法阻挡的。最后两句“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则展现了作者在面对寒冷时的态度和方式。他庆幸自己有着保暖的衣物,能够在大雪封山时安心地躺下休息。
整首诗通过对秋风的描写和对寒冷天气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同时,通过对人物情感和天道的阐述,也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