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注释】

秦人:秦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烧了包括《诗》、《书》在内的所有先秦著作,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毁坏。遂绝灭:意欲灭绝、消灭。六经:指儒家经典《易》、《诗》、《书》、《礼》、《乐》、《春秋》,合称“六经”。毫发:极言损害之轻。

兴衰:指国家的兴盛和衰落。天理:天道,指自然规律。人力:人的作为。自:本为。浅拙:粗疏,不精深。骊山墓:即秦始皇陵。遭发掘:被掘开,发现。

【赏析】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764年)所作。诗的前四句写唐玄宗李隆基对历史典籍的摧残,以及这种暴行给后世带来的恶果。后八句抒发诗人对于国家政治前途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全诗情感悲凉沉郁,笔触犀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首联两句直陈其事:“秦人焚诗书,意在欲绝灭。”意思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目的是为了要杜绝思想文化的传承,以期达到永久的灭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秦始皇采取了这样残酷的行为,但是历史的车轮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因为“六经”至今依然保存下来,而且丝毫无损,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些文化成果就真的如此脆弱吗?显然不是。所以接下来诗人就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指出:国家兴亡自有其内在的规律,而人为的干预往往只是徒劳无功,正如自己的处境一样,虽然身处逆境,但终究不会长久。

颔联两句则进一步指出:即使如此,也不应该为自己的遭遇感到忧虑。因为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骊山脚下的那座坟墓最终被发掘出来一样,自己的遭遇也同样会有人了解和理解。这里所蕴含的哲理十分深刻。

尾联两句则是对整个时代的感慨:既然天下大势已定,那么自己也没有必要再担心个人的生死存亡问题了。因为只要国家能够安定下来,自己的命运也会随之好转。这里的感慨既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