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水江头石似浮,银河影里月如钩。
无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槎访斗牛。
自古鹊桥传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
金轮待欲长无缺,玉斧仍须妙手修。

诗句释义与赏析

解析古诗中的自然美景与文化意涵

  1. 癸水江头石似浮——描写漓江边石头的质感与形态,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自然美。
  • 描述漓江边的石头,其形状仿佛浮动在水面上。
  • 使用“似浮”一词,增强了对石头轻盈特性的形象表达。
  • 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细腻入微的感受力。
  1. 银河影里月如钩——通过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悬挂于天空的银色长钩。
  • “银河影里”指的是夜晚星空下的景象,增添了诗意的浪漫氛围。
  • “月如钩”形容月亮形态,给人以柔美而有力的视觉冲击。
  • 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对天文景象的独特解读。
  1. 无人弄杵看蟾兔——描述了寂静夜晚,无人欣赏月亮和兔子的场景。
  • “无人弄杵”意味着夜深人静,人们已进入梦乡。
  • “看蟾兔”指观赏月亮及兔子(月中生物),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 表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夜晚气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有客乘槎访斗牛——描述了有客人乘槎船探索北斗七星的故事。
  • “乘槎访斗牛”中的“槎”是一种古代用于探险的木筏。
  • “访斗牛”指寻找北斗七星,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探索精神。
  • 展现了古人对星辰的敬仰和向往,反映了古代航海文化的丰富性。
  1. 自古鹊桥传七日——引用了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七夕节七天相会的传统。
  • “鹊桥”为传说中的桥梁,用以连接天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 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祝愿。
  • 通过提及传统节日,加深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1. 何年桂子落三秋——反问式的提问,表达了对桂花飘香季节的期待。
  • “桂花”常在秋季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 “落三秋”暗示了桂花盛开的美好时光。
  • 体现了诗人对于秋天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整体而言,诗歌不仅呈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和哲学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富含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寓意。通过这些诗句,读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