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潮初见土人云,始愧鲰生泥昔言。
却以所经疑柱史,著书应只为中原。

【注释】

风潮初见土人云:七月二日,海上刮起大风,整整一昼夜才停息下来。海边的人说这是“风潮”,即风暴的意思。

却以所经疑柱史:我经过这里,怀疑是柱国时期的旧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上柱国府,在益州江陵县西。”《元和郡县志》又记“上柱国故城,汉之临沮县也,后魏为上柱国治,今益州江陵县是也”。

著书应只为中原:我写这本书,应该只是为中原而作。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8),时作者任夔州别驾,途经益州(今四川成都)。诗人在这首诗中对蜀道的险恶、自然景色的壮美以及蜀人生活艰辛等方面作了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蜀地人民的同情,并流露出了强烈的向往之情。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土人云”三个字,是全诗的纲领。诗人由风到潮,由近及远,先写风,再写潮,然后才写自己,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始愧鲰生泥昔言”,这一句是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概括。“鲰生”,是自谦语,意思是说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泥昔言”,是说以前听人说蜀地多山,难以通行,自己也曾信以为真,如今亲身经历,才知道全是谎言。

“却以所经疑柱史,著书应只为中原”,两句是诗人的感慨。“所经”,即指自己所走过的路。他想到,自己曾经从这条道路经过,而那些关于蜀道艰难险阻的说法都是靠不住的。“疑柱史”三字,是虚指过去传说中的一些说法,实际是指那些关于蜀道难行的说法,而自己经过后才知道这些说法都是靠不住的,所以感到疑惑不解。“著书应只为中原”,是说写这部书,应该是为了给中原人民服务。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蜀地人民的同情,又流露出了强烈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四句,但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真情实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