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忆眠云处,当檐列翠屏。
有时聊极目,尽日坐忘形。
去此心惟苦,悬图恨忽醒。
数峰秋欲活,虚籁夜重听。
地镇三吴远,天连万古青。
几人曾得道,是草即通灵。
松鹤闲窥鼎,龛僧闇诵经。
终须卜长往,回首谢明庭。

【注释】

①九华山: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②眠云处:云雾缭绕的地方,指九华山。

③当檐列翠屏:指山崖上绿树成荫,如屏障一般。

④极目:极目远望。

⑤坐忘形:指忘却形体和世俗之累。

⑥去此心惟苦:离开此地,心中只有痛苦。

⑦悬图恨忽醒:挂画而念,因思念而醒来。

⑧数峰秋欲活:数峰秋色仿佛要活过来一般。

⑨虚籁夜重听:夜晚的风声像虚无缥缈的乐音一样。

⑩地镇三吴远:三吴,古地区名,泛指江南一带。

⑪天连万古青:天和地相接,如同万古长青。

⑫几人曾得道:几个人曾经修得了道?

⑬是草即通灵:这草一沾上就通灵了,这里比喻人。

⑭松鹤闲窥鼎:松枝鹤影悠闲地窥视着炊烟袅袅升起的鼎炉。

⑮龛僧闇诵经:佛像龛中的僧人昏黄地点燃灯火诵读佛经。

⑯终须卜长往,回首谢明庭:最终一定要卜卦求神许愿,然后向朝廷告别。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游九华山时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遁身世外、寄情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联“每忆眠云处,当檐列翠屏”。诗人每次想起自己曾在云雾飘渺中度过的日子,总感觉像是置身于一座翠屏般的山峦之中,那山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留连忘返。颔联“有时聊极目,尽日坐忘形”,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意境。诗人坐在山间,望着远方,任由思绪飘散在天际之间,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与容颜;他甚至觉得,只要坐着不动,就能忘记自己的身形与存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深厚喜爱,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无限向往。颈联“去此心惟苦,悬图恨忽醒”转折到诗人离开九华山时的心境。虽然九华山的美丽让他流连忘返,但是离开之后,他的内心却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空虚,仿佛有一张画像挂在墙上,让他无法安心。尾联“数峰秋欲活,虚籁夜重听”则又回到了对九华山的描写。诗人看到山上的群峰在秋天的阳光下似乎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来,仿佛它们也在期待着他的到来;而在夜晚,他听到山谷中传来的风声仿佛是虚无缥缈的乐音,令人陶醉。

全诗通过对九华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他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