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有儿玉含晶,嘘为云气吸为晴。
纯精与之相感并,孕育万状流千名。
黄昏鬼哭不忍听,且为白鹅了黄庭。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词句含义,体会思想感情,理解运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赏析。
“子石砚”:砚是研墨的工具,古代称其为“石”,因为用它来磨墨,所以称为砚。这里指砚。“玉含晶”:形容石的质地纯净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嘘为云气吸为晴”:呼出的气息变成云朵,吸入的气息变成晴朗。这是对砚的形象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砚台的质地纯净,能够呼出气息化作云朵,吸入气息化为晴空。“纯精与之相感并”:纯精,指纯净的精华;相感并,相互感应。这两句写出了砚台的神奇功能:它的质地纯净,能够呼出的气息化为云朵,吸入的气息化为晴空。“孕育万状流千名”:孕育着无数种形态和变化。“流”字在这里有流动、变化的意思。这两句写出了砚台的神奇功能:它能够孕育着无数种形态和变化。“黄昏鬼哭不忍听”,“鬼哭”,指砚的声音,形容声音凄厉而悲怆。这里用“鬼哭”作比,写出了自己对这种声音的感受。“且为白鹅了黄庭”,这里的“了”字用得巧妙,既是结束语,又是点睛之笔。作者以白鹅的黄庭为喻,写出了砚的声音如同鹅叫声一样,虽然凄厉悲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答案】
译文:
砚台像玉石一样纯净晶莹,呼出的气息化作云朵,吸入的气息化为晴朗。
砚台的质地纯净,能够孕育着无数种形态和变化。
砚台的声音凄厉而又悲怆,让人不忍聆听。
我愿用它来结束我的白鹅,使黄庭不再发出鹅鸣般的哭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旧唐书》卷九《经籍志五》载:梁代沈约撰《四声切韵》,分平、上、去、入四声。沈约认为平声调类钟磬,上声调类琴瑟,去声调类箫管,入声调类金石。于是把声母分为四类,分别以“阴”、“阳”、“上”、“去”为调号。后来有人又改用平上去入四声。但无论是四声还是五声,都是按照汉字的声母分类的。在中国古代音韵学中,并没有所谓的“阴声”“阳声”。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所谓“阴声”“阳声”不过是根据音节的声调(即重音)的不同而区分的。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将汉字分为四声,就是依据声调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阴声”“阳声”,实际上是诗人为了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使用的修辞手法。
“子石砚”一开篇,便点出了砚台的名字,紧接着就对其外形、质地进行生动描绘。“玉”字既写出了砚台的材质,又写出了砚台的颜色——白色。“含晶”二字,既写出了石质的透明质感,又写出了石质的晶莹剔透。一个“含”字,既写出了石质的纯净洁白,又写出了石质的晶莹剔透,同时也写出了石质的柔软细腻。一个“晶”字,则写出了石质的光滑明亮。这两个字,既写出了石质的特点,又写出了石质的美丽。“吁为云气吸为晴”二句,则是对砚台功能的生动描绘。呼出的气息化作云朵,吸入之气化为晴朗。这两句话,既是对砚台功能的生动描写,也是对诗人心境的写照。这两句话,既写出了砚台的功能,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纯精与之相感并”,这一句是对砚台的进一步描绘。纯精,指纯净的精华;相感并,相互感应。这两句写出了砚台的神奇功能:它的质地纯净,能够呼出的气息化为云朵,吸入的气息化为晴朗。
“孕育万状流千名”二句,是对砚台功能的进一步描绘。孕育着无数种形态和变化,流变着千种不同的形态。这两句话,既是对砚台的描绘,也是对诗人情感的写照。这两句话,既写出了砚台的功能,也写出了诗人的情感。
“子石砚”最后两句,则将重点放在了砚的声音上。这两句不仅写了砚的声音,而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鬼哭”,指砚的声音,形容声音凄厉而悲怆。这里用“鬼哭”作比,写出了自己对这种声音的感受。这两句写出了砚的声音,更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且为白鹅了黄庭”,这里的“了”字用得巧妙,既是结尾语,又是点睛之笔。作者以白鹅的黄庭为喻,写出了砚的声音如同鹅叫声一样,虽然凄厉悲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首诗是一首咏砚之作。前两句主要写砚的形状、质地、功能。后六句主要写自己对砚的感情。全诗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砚的诗句,而是通过对砚的描写来表现出自己对砚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