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诗句释义

见物便见心

解释: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当你观察到外在事物时,你的心灵也会被唤醒。这里的“见物”指的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而“见心”则是指心灵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和感受。

无物心不现

解释: 这句话强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心中有所感触,这种感触就会显现出来。这反映了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是相互影响的。

十方通塞中

解释: “十方”通常指佛教中的十个方向或世界,这里可能指整个世界或宇宙的各个方面。“通塞中”可能意味着心灵在这些不同方面都能找到平衡和安宁。

真心无不遍

解释: 这句话表明,真正的内心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不受外界影响。这里的“真心”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本心或佛性,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纯粹和平静状态。

若生知识解

解释: 这句诗可能是说,如果一个人有深厚的知识理解,他可能会产生某种偏见或误解,导致他对真理的认识变得片面或扭曲。

却成颠倒见

解释: 颠倒见可能指的是错误的或颠倒的观点或见解。这句话批评那些过于依赖知识理解的人,他们可能因此而失去对真实情况的直观感知。

睹境能无心

解释: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禅意,即通过观察事物而不加任何主观判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无我、无执的态度是达到心灵平静和智慧的关键。

始见菩提面

解释: “菩提”在佛教中是指觉悟或觉醒的状态。这里的“面”可能指的是某种清晰的、明亮的面貌,即通过洞察事物的真相而达到的智慧之面。

译文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探讨了心灵与外界的关系、知识与真知的区别,以及心灵的平静与智慧。它鼓励我们放下知识的理解,通过直观的观察来达到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