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 注释: 佛(佛陀)是内心的体现,而内心即是佛的化身。佛教认为,一切法(包括佛法本身)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心与佛并无本质区别。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佛教中“心即是佛”的观点,强调了心灵的内在性和外在显现的一致性。
-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 注释: 如果能够认识到没有佛也没有心的存在,那么这才是真实的、不变的佛性。
- 赏析: 这里强调了空性的理念,即所有法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 注释: 真正的佛(法身佛)没有形象,而是通过一颗圆满的智慧光芒来显现。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佛的本质,强调其超越形象的特性。
-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 注释: 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形态的,它是真实的本质。同样的,真实的相态是无相的。
- 赏析: 这句诗揭示了佛教对真实本质的看法,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
-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 注释: 佛教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不是静止不动,也不是永恒不动,而是在动与静之间不断流转。
-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佛教中的“三界无安”,即色界的虚空,欲界的有为,无色界的非有非无。
-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 注释: 不存在相同和不同,也不存在有或无的状态,这使得事物更加难以捉摸和理解。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佛教中对于现象世界的认识,即一切法都是相对的、变化的。
-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 注释: 内心与外在世界都是相通的,一个微小的沙子里就包含了整个佛法世界。
- 赏析: 这反映了佛教中“一沙一世界”的理念,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关联。
-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 注释: 即使是最微小的一粒沙子也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佛教中的“微尘成佛”观念,即一切法都是相互联系的。
-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 注释: 要理解佛教教义,必须学会放下杂念,不被世俗所污染。
- 赏析: 这句诗强调了修行者应保持清净的心态,以实践佛教的教义。
-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 注释: 面对各种善恶行为,我们无需刻意去做,因为一切都是自然的、必要的。这就是对佛教徒的最高敬意——南无及迦叶。
- 赏析: 这句诗传达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以及修行者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佛教意象和哲理,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它不仅有助于理解佛教教义,还能启发人们对生活、自我和社会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