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
采珠歌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讲述一个穷小子在得到佛珠后,对佛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敬仰之情。
首联”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描述了主人公贫穷但内心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景象。他虽然贫穷,但他的心灵却是明亮和纯净的。这里的”圆明”象征着内心的圆满和光明。
第二联”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描绘了主人公在得到佛珠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修行之路。他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过多地去追求别人所拥有的珍宝,而是应该回归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宝藏。这里的”他人宝”象征了外界的诱惑和物质的享受。
第三联”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对于修行的看法。他认为,过分地去追求他人的珍宝只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和负担,而真正重要的是回归内心,去发现和实践佛法的真正意义。这里的”空费力”表示的是修行过程的艰辛和困难。
第四联”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是对主人公修行成果的肯定和赞扬。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修行,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把握内心的宝藏,而这些宝藏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外在的物质财富。这里的”自家珍”表示的是内心的宝藏和智慧。
第五联”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描绘了佛珠的光芒和影响力。佛珠的光芒可以照亮整个世界,让众生都能受益和成长。这里的”三千大千界”指的是整个宇宙和众生的世界。
第六联”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世间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人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和困扰。这里的”少分毫”表示的是世间万物的细微之处。
第七联”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是对主人公修行成果的具体化描述。他通过认识这个摩尼,明白了世界的虚幻和无常,从而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和困扰。这里的”摩尼”是指佛教中的真理和智慧的象征。
第八联”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表达了主人公与佛珠融为一体的关系。他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就是佛性的一部分,因此他的修行之路也与佛法的修行之路相吻合。这里的”佛性海”指的是佛法的广阔和深远。
第九联”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对于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佛珠虽然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但它所代表的佛法却是无边无际的。这里强调了内心的宽广和包容,能够容纳世间万物和一切众生。
第十联”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世俗纷扰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尽管世间的纷扰不断,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就能始终保持自在和安宁的状态。这里的”定慧”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第十一联”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佛法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外在的形体或形象。它既存在于内心世界也存在于外在世界之中。这里强调了内在的清净和外在的明朗两个方面。
第十二联”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赞美了佛法的智慧和力量。佛法具有通达六道轮回、洞察一切真相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可以使自己受益无穷,也可以使他人受益无穷。这里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佛教中六种不同的生命形态。
第十三联”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修行成果的满足和喜悦。他已经达到了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已经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这里的”绝学无为”指的是修行者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和技能,只需要遵循内心的引导即可度过每一天。
第十四联”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命运和未来的担忧。他害怕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威胁或改变。这里的”未兆婴儿”指的是尚未出生的婴儿。这里的”动止随缘”表示要顺应自然和缘分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态度。这里的”无固必”表示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
第十五联”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继续强调了佛法对于世俗纷扰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不要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物质追求,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修行和悟道。这里的”不断妄”指的是不要沉迷于世俗的纷扰之中;这里的”不修真”指的是不要过分地追求外在的境界和成就;这里的”真妄之心总属尘”表示要认清世俗的虚妄和无常的本质。
第十六联”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阐述了佛法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状态的,它们的存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的”无相”表示的是世间万物的虚幻和无常;这里的”法身”表示的是佛法的本体和本质。这里的”万法”代表的是世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
第十七联”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超越性和普遍性。法身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个体或实体,而是一种超越于一切众生之上的本性和本质。这里的”天真佛”指的是原始的、未受污染的佛性;这里的”亦非人兮亦非物”表示法身超越了人的范畴和界限;这里的”亦非物”表示法身超越了物的范畴和界限。这里的”亦非人兮亦非物”表示法身超越了人的范畴和界限;这里的”亦非物”表示法身超越了物的范畴和界限。
第十八联”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佛法的崇高境界和理想追求。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浩然正气、光明正大时才能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浩然充塞天地间”表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正气和光明;这里的”只是希夷并恍惚”表示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应该是高远而模糊不清的。这里的”希夷并恍惚”表示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应该是高远而模糊不清的。
第十九联”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赞美了佛法的净化作用和内在力量。佛法能够帮助人们去除心中的污垢和杂念,让心灵保持清澈和明亮。这里的”垢不染”表示心灵的污垢已经被清除干净;这里的”光自明”表示心灵的光明已经被照亮;这里的”无法不从心里生”表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无法阻挡内心的力量和信念。这里的”无法不从心里生”表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无法阻挡内心的力量和信念;这里的”垢不染,光自明”表示心灵的污垢已经被清除干净;这里的”光自明”表示心灵的光明已经被照亮;这里的”无法不从心里生”表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无法阻挡内心的力量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