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三年客,江湖万里情。
沧波何处尽,归棹几时行。
世态浮云变,春愁细草生。
群山遮望眼,片月上高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意,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注意要通晓大意,理解诗句含意,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此题中“东川”是地点,指四川;“三年客”指诗人在蜀地三年为官之经历;“江湖万里情”,诗人自比江湖漂泊人,抒发了自己思乡之情;“沧波何处尽”写诗人归家之难;“世态浮云变”,诗人感叹世事变化无常;“春愁细草生”,以春愁喻离愁,表现自己思念故乡之情;“群山遮望眼,片月上高城”,以高山挡住视线,月亮高挂于城墙之上,暗寓诗人仕途坎坷,前途未卜。“赏析”部分要求指出诗人的情感。

【答案】

译文:

巴蜀三年的宦游生活,使我如同江湖上的漂泊之人。沧海无边,何处能见尽头?归家的船只何时才能启程?

世俗人情像飘动的白云一样变化不定,我满怀着春天的愁绪,就像小草一样生长。群山遮住了我远望的视野,只看见一轮孤月升起在城头上。

注释:

东川:指四川。

三年客:指诗人在蜀地三年为官之经历。

沧波:大海。

归棹几时行:想回家的船什么时候才能起航。

世态:世间人情世故,这里指世俗人情。

浮云变:变幻无常。

春愁:春天的忧愁。

细草:小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蜀地三年为官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在巴蜀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感慨。首句交代了诗人在川蜀为客已三载的缘由,第二句点明自己的心境——江湖万里情。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了未来,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