荦确有岱华势,轮囷无斤斧痕。
我来翻君古锦,老眼洗尽眵昏。
【注】荦确有岱华势:岱华山的地势高峻,犹如泰山之巍峨、华山之险峻。轮囷无斤斧痕:树木高大挺拔,没有经过斧凿的痕迹。我:指作诗者。君:指王性之(1092年-1157年),名庭珪,北宋诗人。古锦:指王性之题筱丛枯木的诗篇。
次韵王性之题筱丛枯木
岱华山的地势高峻,山峰耸立,如同泰山一般;林木苍劲挺拔,没有经过斧凿的痕迹。我来翻读您写的《题筱丛枯木》,您的诗句让我感到耳目一新。
译文:
岱华山势高峻,林木苍劲挺拔,没有经过斧凿的痕迹。我来欣赏您写的这首诗,让您的诗句给我带来了新的启迪。
赏析:
这首诗是王性之在元丰二年(1079年)所作的一首诗,他当时正在山东任知州。他的朋友苏轼在山东任知州时也写过一首《次韵王性之题筱丛林枯木》。这首诗是苏轼的和作。
首句“荦确有岱华势”,点出诗题中的“岱华”二字,表明这是写岱华山的景象。岱华山位于今山东泰安市北郊,东临黄河,南接泰岳,西望五峰,北望长白,为泰山余脉之所聚。《水经注》载:“岱宗有方丈、员峤、四岳之名。”这里说的“岱华”,即指此山。“势”字用得极好。“轮囷”“无斤斧痕”二句,描写了山上树木苍劲挺拔、自然成林的特点。“轮囷”指树的枝叶盘绕向上,像车辐一样,“无斤斧痕”则表明这些树木都是天然生长而成,没有人为的雕琢痕迹。
第三句“我来翻君古锦”,用“古锦”比喻王性之的诗。“来”字下得很妙,说明苏轼是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来读王性之的诗的。“翻”字又表示苏轼读诗后产生了强烈的感受,所以要用“我”来形容他读诗的感受。“君”字在这里是指王性之,因为前面已经提到过他的名字。
末句“老眼洗尽眵昏”,是说由于读了王性之的诗,苏轼的眼睛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清洗,消除了多年的积劳成疾的老花眼。“洗尽”二字用得极为巧妙,它既写出了苏轼读王性之诗后眼睛变得明亮起来,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王性之诗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