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安禅外,孤亭旷望中。
物无形可遁,心与境俱通。
日月光应倍,江山气更雄。
宁须面壁坐,到此即观空。
【注释】长老:僧人。凤师:僧名。四照亭:在江西星子县,有“四照”之称。环顾:四面眺望。洞彻:洞明透彻。纤翳:细小的云彩。云:这里指僧人。从:跟随。云:这里指僧人。乞诗:求诗。因:根据。题:题词。大士:对佛或菩萨的敬称。安禅:安心打坐修行。外:外境。孤亭:孤立的亭子。旷望中:放眼远眺。物无形可遁:万物无法遁形。遁,隐没。心与境俱通:心境与景物交融。应倍:更应加倍。日月光:日光和月色。应倍:更应加倍。宁须:何需。面壁坐:坐禅时不开口,面对墙壁打坐修炼。到此即观空:到这里便可以领悟到佛教所说的”空”的含义。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随同长老凤师到江西星子县游览,看到新建的四照亭,并被其美景所感动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紧扣“四照亭”来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首句点出“四照亭”的名称,并交待了它的地理位置:“环顾洞彻无纤翳”。四照亭四周环山,视野开阔,景色壮丽,登亭四望,令人目不暇接。次句写“孤亭”之景:“旷望中”。孤亭建在群山环绕之中,十分清幽,给人以宁静之感。第三句承上而来,写出“四照亭”之美:“物无形可遁”。诗人在这里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谓天地万物与人同为一体,彼此之间并无界限可分,人的视野可以包容万物,也可以超越万物,因而说“物无形可遁”也。第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把“四照亭”置于一个广阔的境界之中来写,既写出了“四照亭”的气势,又表现了诗人的心胸。第五、六两联是全诗的收束,写四照亭的风光:日月之光更加明亮,江山之气更加雄壮。诗人用这两个比喻,进一步烘托出四照亭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尾联点明题旨:既然这样,何不坐下来静心体道?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看出“空”来了。
这首诗的写作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佛教“空”的理解,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