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江头对此辰,花边弄笔咏青春。
异乡愁绪还随客,今日风光不着人。
蹭蹬宦名侵绿发,飘飖生理托洪钧。
湖堤草软辜游屐,空踏平台陌上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及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词,然后根据题目的提示,结合注释与有关资料来分析理解,最后结合作者的情感和创作背景等来综合分析作答。

题干要求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南都二月二日忆杭州去岁之游”:在南都(南京)二月初二这天,想起去年此时在杭州游玩的情景。

“去岁江头对此辰,花边弄笔咏青春”:去年这个时候,我在长江边欣赏美景,挥笔写下了《咏青春》。

“异乡愁绪还随客,今日风光不着人”。异乡的愁绪依然跟随着我,而今日这里的风光却无法引起我的兴致。

“蹭蹬宦名侵绿发,飘飖生理托洪钧”:官场仕途的失意让我的头发渐渐变得苍白,我的人生就像托付给大自然一样,飘摇不定。

“湖堤草软辜游屐,空踏平台陌上尘”:湖边的草地柔软,我穿着鞋在上面走动,却只是踩出脚印;平台的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留下了满地的尘土。

【答案】

南都二月二日忆杭州去岁之游

去岁江头对此辰,花边弄笔咏青春。

异乡愁绪还随客,今日风光不着人。

蹭蹬宦名侵绿发,飘飖生理托洪钧。

湖堤草软辜游屐,空踏平台陌上尘。

赏析:

首联两句写诗人在南京重游故地,追念去年春天在这里的游乐。首句点出时间是“二月二”,次句写地点是“江头”。“江头”二字,不仅指明了诗人当年游踪的所在,而且暗示了此行的目的,即追怀去年春日的美好时光。诗的首句中“花边”二字,不仅点明了“二月二”正是花卉烂漫的季节,而且还暗示了当年赏花的乐趣;而“弄笔”则是游人常有的雅事,可见诗人当年的游兴之浓。这一句是说去年春天,在南京江边赏花时,他信手拈来一枝花朵放在手中把玩,一边吟咏着那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

颔联两句写诗人在南京追忆去年春天的情景。“异乡愁绪还随客”,意思是说如今虽然身居异乡,但那去年春天的欢乐之情仍然萦绕心头。而“今日风光不着人”,则是写今年春天的景色虽好,但却引不起他的兴致。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不见长安日”,意思是没有见到长安(今西安)城里的春光。长安是唐都,也是当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唐代许多文人骚客都以能到长安一游为荣,因此他们常将长安作为游览胜地。如孟浩然在《初发郢城向西馆阻雪简同馆诸公》诗中就写道:“京洛风尘接武关,逶迤西望到长安。”(《全唐诗》卷219)杜甫也曾写过“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使山河锦绣中”(《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诗篇。而“不见长安日”一句,既表明自己身在异地,也表明自己心情落寞。“不见长安日”与“不见长安路”(王维《送丘为下第归江东别业》)两句意思相近,都是借指自己的仕途不顺。

颈联两句写诗人在南京追忆去年春天时的宦途失意。“蹭蹬宦名侵绿发”,意思是说自己因官场仕途的失意而头发渐白,形容自己的官运不佳。“飘飖生理托洪钧”,意思是说自己的一生像托付给大自然一样,随风飘荡、无所依托。“洪钧”出自《尚书·洪范》:“大人者,言如洪波之泛滥也。”(《洪范》)这里指自然界的力量。这里用一个典:“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极小的昆虫,只能活几小时。这句的意思是说:我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生命短促,不能长久。“寄蜉蝣于天地”,语出《庄子·齐物论》,原意是说:人渺小得像尘埃一般,微不足道;又像一根毫毛那样细小。后来多比喻人的短暂和微小。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南京追忆去年春天的往事。“湖堤草软辜游屐”,意思是说湖边堤岸上的草丛柔嫩,我穿着鞋子在上面走动,却没有留下足迹。“空踏平台陌上尘”,意思是说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平坦的道路上,只留下了一身的尘埃。“辜游屐”,即履迹留痕,意思是说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路上。“空踏平台陌上尘”,意思是说我一个人漫步在平坦的道路上,只留下了一身的尘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当年游山玩水留下的足迹已经消失不见了。“辜游屐”,即履迹留痕,意思是说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路上。“空踏平台陌上尘”,意思是说我一个人漫步在平坦的道路上,只留下了一身的尘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当年游玩时留下的足迹已经消失不见了。

这首诗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游历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