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榆落种还生地,营柳移根总傍壕。
夸父林稠宜较盛,太师垣峻敢争高。
岁科充蠹疲民产,城守胜提壮士旄。
长与万家添外圉,邺人心结此思牢。
【注释】:
星榆(yú)落种还生地:星榆,即榆树。榆树落叶后种子落地,第二年又发芽生长。
营柳移根总傍壕(háo):营柳是柳树的一种,它的枝条可以编成篱笆,故名“营柳”,其根部长在水边,因此常靠近壕沟生长。
夸父林稠宜较盛:夸父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巨人,他追逐太阳,渴欲得饮,最后口渴而死,死后化作山丘,人们称这山为“夸父山”。这里指树木茂盛之处。
太师垣峻敢争高:太师是古代高级官员的称号,这里指官府围墙。垣,墙。
岁科充蠹疲民产:科,科举考试;蠹,蛀虫。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年科举考试,使老百姓疲于奔命。
城守胜提壮士旄(máo):城守,指守卫城市的将士;胜,胜过;提,通“梯”;旌旄,古代军队中用于指挥的旗杆,这里指战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守卫城市的将士胜过了其他将领。
长与万家添外圉(wěi jǔ):外圉,指边境地区,这里泛指边疆、国境。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与百姓共同守护着边疆。
邺心结此思牢:邺,地名。邺人把这种思念寄托在心中,所以结得很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四句,首二句写景,描绘出一种繁茂的景象;三、四句则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定和边防安全的深深忧虑。
开头两句,诗人描绘出一幅繁茂的景象:榆树的种子落在土地上,次年就会发芽生长;而柳树的枝条却会随着水流而迁徙,最终扎根在壕沟旁。这里的“星榆”和“营柳”都是指树木,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树种。
接下来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这两种树木的特性:夸父林中的树木因为太过茂盛,显得更加壮观;而太师垣上的高大建筑则显得更加雄伟。这里的“夸父”和“太师”都是古代官职的称呼,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官员。
诗人用两个对比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科举考试使得百姓疲于奔命,而守卫国家的将士则胜过了其他将领;守卫国家的将士与百姓共同守护着边疆。这里的“科”和“守”都是动词,分别代表了科举考试和防守的意思。
最后两句,诗人用一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邺城的人民把这种思念深深地烙印在心中,以至于他们无法忘怀。这里的“邺”和“心”都是名词,分别代表了地名和心理活动。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应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定和边防安全的深深忧虑。同时,诗人也通过典故的使用,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