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尽宾欢醉绣筵,准凭良月作夤缘。
孤光已蔽浮云外,众目犹倾小雨前。
声入鬓毛同飒飒,润生林叶自娟娟。
宴杯才撤寒蟾露,疏影参差魄正圆。

注释:

奉和:奉命撰写,即应诏之作。

司徒侍中:唐代官名。掌礼仪、祭祀等事。

中秋遇雨韵:指在中秋节这天下雨。

尽宾欢:让所有的客人都高兴。

绣筵:华美的宴席。

准:应当。

夤缘:依附或依靠。

孤光:指月亮,月光如孤灯。

浮云外:指天空的云朵之外。

众目:众人的眼睛。

飒飒:形容风声。

林叶:树木的叶子。

娟娟:美好的样子。

寒蟾露:冷月下的露水。

疏影:稀疏的影子。

魄正圆:月亮正圆。这里的“魄”是古人对月亮的称呼。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遇雨的诗。全诗通过写诗人与宾客共饮赏月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在节日之夜饮酒作乐、欣赏自然美景的心情。

首句“要尽宾欢醉绣筵”,意为要让所有的客人都陶醉于这美好的酒宴之中。这句诗描绘了宴会的气氛热烈,宾客们尽情地享受着美食和美酒,仿佛置身于锦绣般的盛宴之中。

颔联“孤光已蔽浮云外,众目犹倾小雨前”,则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月光如孤灯般明亮,穿透云层洒在大地上,使人们的视线得以清晰。而众人仍被那即将来临的细雨所吸引,纷纷抬头观望。这句诗既表现了月光的美丽,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两句“声入鬓毛同飒飒,润生林叶自娟娟”,则是对诗人自身的感受进行了描述。风吹过耳边,如同飒飒的声音在耳畔回荡;树叶被雨水滋润后显得更加娇嫩美丽。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末两句“宴杯才撤寒蟾露,疏影参差魄正圆”,则是对宴会结束的情景进行了描绘。当酒杯刚刚被撤下时,那寒月下的露水还在闪烁;而月亮又恢复了它的圆满之态,照亮了整个世界。这里的“疏影”和“魄正圆”分别指的是树枝间的空隙和明亮的月光,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自然美景。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表现了中秋之夜的美好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