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开筵细雨侵,月来宾去意空深。
未容午夜瞻全璧,先隔微云漏碎金。
万户渐宜归一望,重楼恨不起千寻。
应须润泽周封内,始放清辉出暝阴。

【解析】

此为酬答之作,应是侍中与作者同宴赏月后,作者有感而作。“待月开筵”“未容午夜瞻全璧”两句写宴会的盛况。“万户渐宜归一望,重楼恨不起千寻”两句写诗人观景之兴。最后两句点明了主题,即中秋赏月。

【答案】

①依韵奉和司徒侍中中秋筵散雨馀微见月色:依照诗篇的韵律,奉和侍中在中秋时举行宴饮,宴散后细雨仍在飘洒,隐约地见到月光。

②待月开筵细雨侵:在中秋佳节之际,侍中设宴,席间细雨侵人,增添了节日气氛。

③月来宾去意空深:明月照人,令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因此客人们离去后,诗人心中不免感到怅然若失。

④未容午夜瞻全璧:诗人还未等夜深,就急于观看月亮,想要欣赏那圆月如玉璧般的美丽。

⑤先隔微云漏碎金:当月亮从云层缝隙中露出时,已漏下一片片碎金似的光辉。

⑥万户渐宜归一望,重楼恨不起千寻:随着天色逐渐明亮,万家百姓都仰望天空,希望月亮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而高高的宫殿却无法看到月亮,这使人心有所恨。

⑦应须润泽周封内,始放清辉出暝阴:只有当天下普照恩泽,才能让皎洁的月光穿透昏暗的夜色,普照大地。

赏析:

此诗应是侍中与作者同宴赏月后,作者有感而作。《唐才子传》卷五载:“张祜《中秋》诗:‘万里关山尽,家何在?今宵露似真珠滑。宫阙举头尽低入,故人相望不相闻。’”此诗就是作者有感于中秋之夜,对侍中的宴饮作了酬唱之作。首联点题,颔联写宴饮情景,颈联写诗人观景之兴,尾联点明主旨。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景寓情,含蓄蕴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